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器乐中的音色审美特征研究叙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色作为构成音乐音响的一项基本要素,它的发展历史自音乐存在就开始了。音色审美特征的研究与音乐音响的审美特征研究息息相关,对音色审美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推进对音乐审美特征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法,收集并分析有关音色审美特征的文献,尽可能详尽地开展文献工作。意在粗略了解音色的审美特征,了解音乐音响的构成及其审美特征。旨在完善音色的审美特征研究,为推进音乐美学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器乐;音乐音响;基本要素;音色;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类表达音乐情感的工具,或为歌声伴奏的工具,乐器的存在为音色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乐器的产生原本就是因为人类对音色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追求,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如今,中西方各有其特色乐器,但乐器种类过多,无法对其意义论述。笔者在此仅选取中国一些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和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进行述评,对这些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的审美特征进行探究。
  一、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色审美特征研究
  上文中笔者已提到在古代中国,人们对音色的审美趋于“拟人化”,强调自然情感的表达。可以得出,古人制乐器时对音色的需求都是“拟人化”,还有对自然的崇拜,制乐器时所采用的都是自然之物,丝竹乐器由此诞生。产生于自然必也受制于自然,学民族乐器的同学都知道,自然环境的改变会对乐器的音色造成改变,这也是民族乐器的一种弊病。我国对传统音乐的审美趋于高音区,且清、透、亮,不仅是在民族乐器中有体现,在民族唱法和戏曲中均有体现。接下来阐述不同的民族乐器的音色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又有何异同点。
  (一)弦乐
  在《中国扬琴的审美音色意识研究》[1]中,作者提到扬琴本是从外传入的乐器,其特点是融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在扬琴演奏中,琴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不同,比如说包装的材质、粗细、大小、软硬及轻重的差异,都会使扬琴产生不同且丰富多彩的音色效果。扬琴作为击弦乐器,要想让音色多种多样,就得靠演奏者的技法,具体技法在此不作赘述。中国扬琴音色的审美风格大抵可用明巧、灵动、激情、华丽等词来表述。如何让扬琴的演奏达到审美标准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呼吸”,随着乐音的律动来呼吸,以达到良好的演奏状态,这样出来的音色才是最好听的。同为从外传入的弦乐还有琵琶,在《现代音乐中琵琶音色的审美》中,作者提到,琵琶同为在中国发展如此之久的弦乐,其音色特点较灵巧,但与扬琴相比,琵琶更多了一份空灵。对于音色“近人声”的问题,琵琶的音色中也多有体现。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琵琶要想达到审美要求,要从音乐情感于手,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太过狭隘,还有待扩充。还有一个必谈的乐器则是二胡,在《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二胡音色审美》[2]中,作者提出,二胡应当是最“近人声”的乐器。但如今对于二胡的音色到底要不要“近人声”引发了一些争论。“近人声”是满足中国人的审美的,因为人声能对情感有直观的表达,且二胡的音色也符合“中和之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开始慢慢脱离了这种状态,怎样寻求人声与器乐之和是其审美的最大问题。
  (二)管乐
  在《竹笛音色审美散论》[3]中,作者提出竹笛的音色是在单音中寻求变化。由于竹笛是每个调一根的形制,之间的音色都有相差之处。而在演奏南北派不同的作品时,采用的技法不同,会导致音色有差。要想达到好的音色,首先演奏者的气息要控制得当,手指要平稳有力,还要富有乐感。好的音色也与笛膜有关,笛膜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需要适时调整。那么,什么是好的竹笛音色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声音高亢悠远、坚实有力。同为管乐的唢呐,其音色的审美特征与竹笛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试论对唢呐音色的审美追求(上)》[4]和《试论对唢呐音色的审美追求(下)》[5]作者谈到,唢呐的音色是很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对于这种乐器的审美取决于人这个主体。唢呐的音色很丰富,音色主要取决于音乐内容。想要挖掘唢呐的审美,则需要正确看待唢呐音色切换中的对比。如何让唢呐获得好的音色呢?这个部分在所有民族管乐中都有共性。首先是对演奏者的内在要求,演奏者要有基本的审美意识,其次是对技法上的要求,对嘴、手指的把控和应变能力,还有对气息的运用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出符合人的审美的、好的音色。
  二、钢琴的音色审美特征研究
  在笔者所搜集的文献中,对于西方乐器音色的审美特征研究只有钢琴部分的最多,且钢琴是极具代表性的西方乐器,故笔者选择对钢琴的音色审美特征进行评述。在杨忠林的《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问题》[6]和康康的《从音色审美角度探讨钢琴触键的最佳技巧》[7]都谈到了钢琴的触键技巧。钢琴的触键技巧会直接影响到钢琴的音色,甚至是作品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触键弧度是表现不同钢琴音色的主因;其次,触键高度是确保钢琴音色连贯性的条件;第三,触键力度是区分钢琴音色变化的关键。如何把握好触键呢?一是要加强钢琴触键的手掌架训练,以实现钢琴音色的深厚与集中;二是注重钢琴触键的腕臂训练,以实现钢琴音色转化的自然与通畅;三是钢琴触键训练时应协调好身体部位,以确保钢琴音色的丰润与响亮。除此之外,另外三篇文献:王英君的《钢琴演奏中的审美问题》[8]、崔鸿源的《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9]、王馨的《浅谈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10]的写作结构与中心思想大致相同。第一个共同核心是,在钢琴演奏音色中的“虚静”审美,“虚静”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心胸。要求是让人达到一种无功利的状态,抛弃世俗,拥有一种纯音乐的审美态度。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超越的艺术体验境界,弹奏出美的音色共鸣效果。第二个共同思想是钢琴演奏音色中的情感审美,音乐是一切情感的艺术,音色的共鸣是能直达人心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纯靠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力通过琴键、音色来打动人心。第三个共同思想是“神思”境界,“神思”境界是以“虚静”的状态为基础,创作出达于至高境界或出神入化的艺术作品的思维活动。这个“思”不仅是认识,更是一种审美之思,演奏者通过“虚静”的状态加上一瞬间神思的波动,完成一种审美的享受,达到一种共鸣。再加上对艺术的想象力,更是锦上添花。笔者认为,通过阅读这三篇文献,虽然单独来看都未起到启迪作用,但串来一起来阅读则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以上是对器乐中的音色审美特征研究的述评。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传统乐器还是西方的代表乐器——钢琴,虽然每种乐器的音色千差万别,但从对音色的审美要求上来说,对演奏者的技法和内心、精神世界都有很高的要求。乐器的音色是固定的,無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根据人类的各种审美需求来制作乐器的。虽然制作出来的乐器音色千差万别,或高亢,或低沉,但其音色都是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而真正造成器乐中的音色审美特征差异的是演奏者技法的熟练度和精神层次的高低,以及对审美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许媛媛.中国扬琴音色的审美意识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
  [2]林东坡.“‘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二胡音色审美[J]. 中国音乐,2012(2):126-131.
  [3]宛煜.竹笛音色审美散论[J].艺术研究,2010(4):128-130.
  [4]石海彬.试论对唢呐音色的审美追求(下)[J].乐器,2009 (6):37-39.
  [5]石海彬.试论对唢呐音色的审美追求(上)[J].乐器,2009 (5):38-40.
  [6]杨忠林.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14(17):98.
  [7]康康.从音色审美角度探讨钢琴触键的最佳技巧[J]. 大舞台,2014(5):129-130.
  [8]王英君.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问题[J].艺海,2013(1): 61.
  [9]崔鸿源.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J].艺术百家,2011, 27(3):249-251.
  [10]王馨.浅谈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审美[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96.
  作者简介:陈淅钰(1996—),女,2017届在读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