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美声演唱中男中音的“重”与“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美声唱法中,男中音是一个重要的演唱声部。由于男中音声部浑厚有力的音色特质,在很多的歌剧或歌曲中被赋予“英雄主义”色彩。很多男中音演唱者在演唱时热衷于追求极具力量感的听觉效果,以期达到更为强烈的舞台效果,唱“强”、唱“大”、唱“重”似乎成为了男中音训练和演唱的标准。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作为男中音演唱者不应该刻意地去“作”声音,而应该以自然松弛的状态,唱自然抒情的声音。本文就男中音演唱中的“重”“轻”问题作一番浅谈。
  【关键词】美声演唱;男中音;重;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从西方音乐进入到巴洛克时期开始,随着歌剧的诞生与盛行,美声唱法的发展也日益成熟,成为西方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在美声唱法的体系中通常根据不同的音色和音域将演唱者分为“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这几个声部,而男中音这一声部的演唱无疑在声乐艺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作曲家创作的众多歌剧中,几乎没有哪部是没有男中音角色的,在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大师威尔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歌剧创作中,对男中音角色的运用和塑造甚至超过了男高音。以男中音角色为主角的歌剧《弄臣》《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剧目成为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鉴于男中音声部的声音特质和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对男中音的角色设定,为了充分体现剧情的冲突和突出人物性格的张力,以达到更为强烈的舞台效果,很多男中音演唱者在演唱时追求一种“大管道”“全共鸣”的强有力的歌唱状态。这种强烈的听觉感受带来了震撼的效果,在舞台上受到极大的欢迎,男中音唱“重”基本成为了一种标准与常态。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的诞生,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朝着多元化迈进,男中音“唱重”这一审美标准开始被重新审视。不少人认为,男中音不该刻意去“作”声音,而应该以自然松弛的状态,用轻松舒适的声音演唱作品。围绕男中音演唱中的“重”与“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讨。
  一、戏剧男中音演唱之“重”
  通常所说的“戏剧”男中音,主要是指音色更为宽厚、拥有更强的声音力量和声音密度的一类男中音。之所以说戏剧男中音的演唱“重”,是因为与抒情男中音相比,戏剧男中音在发声方式上更为注重腔体的打开,即软腭抬高、喉位放低,实现一种在“大管道”里以更深的气息和共鸣位置来进行唱歌的感觉。在不同的歌剧中,剧情色彩和人物性格的设定决定了演唱风格的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戏剧”男中音风格的剧目有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利哥莱托、《奥赛罗》中的雅戈,以及《麦克白》中的麦克白等。以歌剧《奥赛罗》中的雅戈为例,这是一个性格邪恶、信奉人性本恶并专做坏事的坏人形象,剧中雅戈最为著名的一首咏叹调《我信奉一位恶神》则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他对恶的崇拜。由于剧本对人物的设定,在演绎此人物时,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有富有变化的语气,还要拥有应对音域大跳的能力。也正是因为雅戈是一个内心邪恶的坏人形象,所以演唱的风格不能是轻松明快的自然抒情风格,而是一种偏低沉、厚重的戏剧声音色彩。
  在咏叹调《我信奉一位恶神》中,当雅戈以不屑和嘲讽的语气说道人性本恶的时候,需要演唱者以一种充满邪恶的语气,并以强有力的声音状态进行演绎。因歌曲中连贯的大线条情感乐句极少,大多是以一种强烈的诉说感在进行,语言上的忽强忽弱,情绪上的忽明忽暗,宛如一个恶人在念出他所信奉的教条,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一种带有“强推感”的声音。为了表达这一类的角色形象,“戏剧”男中音的演唱特点在这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中音演唱中的“重”在演绎这类风格的作品时无疑就会占有更多的比例。除此之外,在很多歌剧中,男中音角色还会被赋予悲情、坚毅、高傲等性格特征,因为这类角色大多需要厚重的情感作为基调,所以,通常在演绎这些风格的角色时,更多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重”的演唱特点。在世界歌剧舞台上,著名的戏剧男中音有俄罗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迪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莱奥努奇、威尔士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布莱恩特菲尔等。
  二、抒情男中音演唱之“轻”
  除了戏剧男中音外,在歌剧舞台上还有一种抒情男中音。所谓的抒情男中音,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跟戏剧男中音相比声音更为柔美抒情的男中音。之所以说抒情男中音的演唱“轻”,是因为在声音的色彩上,抒情男中音更体现出一种优美和圆润,有人称这类男中音的嗓音如“天鹅绒”一般柔软。而在演唱风格上,与戏剧男中音演唱所达到的力量感和厚重感不同的是,抒情男中音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连绵不断的情感,或是带有小跳跃的跑动风格,在歌唱上更倾向于塑造音乐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在歌剧中著名的抒情男中音代表性角色有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阿芒、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帕帕杰诺、罗西尼歌剧《塞尔维亚理发师》中的费加罗等。以歌剧《魔笛》中的帕帕杰诺为例,这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有些胆小可爱又爱做白日梦的快乐活泼的形象。在帕帕杰诺著名咏叹调《愿姑娘或者大嫂》中,这个快乐的捕鸟人以滑稽可爱的风格唱着“我盼望有个女子和帕帕杰诺好,啊,一只美丽的小鸟会使我乐陶陶。”
  这首咏叹调的风格轻松跳跃、明快活泼,在曲谱伴奏上也多处运用了小跳音的写法,突出捕鸟人的俏皮可爱的性格。演唱者为了表现这一角色的形象特点,要求在演唱时运用一种较为轻巧灵动的声音感觉去进行演绎,这种小跳跃风格的歌曲可以说是典型的抒情男中音演唱风格之一。其实,除了传统的歌剧以外,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兴起的德奥艺术歌曲的体裁中,抒情男中音的演唱风格也是大放异彩。由于艺术歌曲大多是由作曲家將诗人所作的诗歌谱曲而成的曲子,在优雅的文字和优美的旋律相结合下,艺术歌曲具备了很强的文学性和歌唱性,在演唱时对音乐的流动性和抒情性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另外,与传统歌剧只能在剧场上演不同的是,艺术歌曲的演唱在各类音乐会和室内乐中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时至今日,舒伯特创作的德奥艺术歌曲代表作《冬之旅》套曲仍然是世界各国男中低音歌唱者非常热衷演唱的作品。当今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抒情男中音歌唱家有德国男中音歌唱家费舍尔迪思考、德国男中音歌唱家赫尔曼普莱、中国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等。   三、正确选择美声演唱中的“重”与“轻”
  正是因为上文中所谈到的,男中音有戏剧和抒情上的演唱区别,这就造成了很多男中音歌者在学习和演唱中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思考,那就是自己究竟该像戏剧男中音那样唱“重”还是像抒情男中音那样唱“轻”呢?其实,作为一名男中音歌者,唱的“重”或“轻”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而非绝对。
  (一)地域文化影响因素
  近现代至今在中国声乐发展的近百年时间里,我国从无到有地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日趋便利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的声乐人可以走出国门奔赴世界各地,去学习和了解到更多、更全面、更先进的歌唱理念。通过全世界范围内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某一种歌唱状态和风格的形成,其影响因素往往是多元的,比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语言甚至是人种等因素的差异都会在歌唱上反映出不同的状态。例如:在法国的文化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色彩,法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特质。在声乐舞台上,法国歌唱家中极少有戏剧男中音的出现,大多是以浪漫抒情风格为主的歌唱。而如俄罗斯这类东北亚地区,因地域环境特征,人的身材较为高大,腔体结构更为宽大,加之其战斗民族的性格特征,在歌唱上更多会呈现出一种粗犷与厚重的风格。
  (二)生理结构影响因素
  当然,在歌唱方式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个人不同的生理结构。我们都知道,在弦乐中,小提琴的琴弦短且细,其发出的音色清亮悠扬;而大提琴的琴弦长且粗,其音色则低沉厚重。同理,在声乐这门艺术中,每个人的声带就像琴弦,声带较短的人声音较为高亢,较长的人声音则较为低沉。除声带以外,喉管的长短粗细、胸腔体积的大小厚薄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声音音质,根据这些客观条件合理地发掘和运用自己的声音是至关重要的。著名声乐教育家、星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系主任杨岩教授曾形象地比喻:“让一个身高2.20米的人去踢足球,和让一个1.68米的人去打篮球一样,都不是其所长,结果肯定都是不甚理想的。”同理,让一个长着男高音条件的人去压着嗓子作男中音音色,和让一个长着男中音条件的人挤着嗓子去作男高音音色都是不科学、不明智的。这样一来就不难明白,在戏剧和抒情风格的选择上,应该把客观因素放在第一位,让物质决定意识。当一个人并不具备戏剧男中音嗓音条件的时候,如果为了追求“大号”效果而过分地下压喉头,势必会带来影响发声器官健康的一系列问题,如声带小节、喉部血管破裂等病状,不利于歌唱事业的长期发展。
  (三)年龄和歌唱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声乐这门学科可以说是一门一辈子的学问,在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声音状态的呈现,这既与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有关。在正规和权威的声乐教育体系中,当一个歌唱者处于初学或者年纪尚轻的时候,即使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也应多接触一些抒情歌唱性风格的作品,而非过早地开始进行戏剧性作品的演唱。事实证明,有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甚至是歌唱家,感觉自身条件技术良好,便急于求成地追求大的、戏剧性作品的演唱而忽略了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最终导致声音缺乏美感和灵魂,失去了歌唱最本质的意义。反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作品激发和诱导一种合理的演唱状态,既做到了量的积累,又让歌唱稳定性得到了系统的规范和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男中音演唱中的“重”和“轻”并没有一种绝对的对错标准,至少在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声音可以评判男中音演唱究竟是“重”好还是“轻”好,其实艺术就是这样,也许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在符合客觀基础的前提下,在合适的阶段,选择用适合的方式去表达艺术,带给听众美的享受。至于评价,大概只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罢了。
  作者简介:任浩扬(1991—),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研究生在读,成都大学,研究方向:声乐表演;蒲涛,男,四川渠县人,教授,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