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情景教学提高幼儿学习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幼儿情景教学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知识,提升学习品质。文章研究分析中,在总结学习品质与特征基础上,提出开展情景教学提升学习品质策略,希望为幼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学 学习品质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28-01
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了幼儿学习品质问题,从我国幼儿教育来看,仍然存在学业知识就是价值知识理念[1],部分家长以及教师都仅仅关注幼儿学习了多少字,忽略了学习品质,幼儿学习兴趣不高,自控能力差,没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利用情景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一、学习品质内涵与特点
学习品质是指能够反映幼儿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风格等,如好奇心、主动性等,不是指具体的方法,而是指幼儿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在众多影响幼儿学习发展因素中,学习品质是重要因素之一[2]。幼儿学习品质具有主体性特点,主体性是儿童在学习中产生的反映个体差异性的特征。幼儿学习品质具有整体性特点,能够从整体上反应幼儿学习特点。具有发展性特点,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品质也是不断发展的。
二、情景教学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策略
(一)情景教学创建原则
情景教学应用中应提高针对性,情景教学是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纽带,应能够渗透到幼儿学习内容中。情景设置中需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基本内涵,重点突出,避免情景过于复杂、空洞。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幼儿本身认知结构和兴趣,充分考虑到幼儿个体差异,帮助幼儿领会知识。
教学情景设计中应注意层次性,尽可能设置有梯度的情景,满足幼儿教学需求,在情景教学中多采用组合的方式来提高整体效果。
教学情景应注意开放性,为幼儿创建较大的发展空间。教育情景的设计主要为教学知识服务,因此允许幼儿采用其他方式来进行学习,情景应能够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与教师互动。另一方面情景教学也需要为幼儿提供挑战机会,符合幼儿发展特点。
(二)情景教学应用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幼儿学习的重要因素,幼儿经历感兴趣的事能够形成投入状态,提高学习效果。任何一种教学情景都需要以兴趣为主,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在教学情景中得到学习。
情景教学设计中应充分结合幼儿的情感体验。在学习品质中,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以态度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对于幼儿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学习過程中,外界良好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参与的学习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建彩虹尽头、去年的树等情景,促使幼儿多方面感知知识,主动参与角色扮演。
教学情景创建中应重视趣味性,提高幼儿的学习动力。情景是为了满足幼儿感知感官而设计的,如果缺乏刺激性,幼儿感官辨别力无法发现这些问题,就会削弱学习积极性。教学情景如果适当设置悬念,就能够大大提高幼儿的探知欲望。在情景营造中,教师可以将活动室的桌子椅子等变成汽车、房子,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将活动室变成游乐场,让幼儿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情景能够充分提高幼儿的求职欲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学习品质中,分辨力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特征,幼儿只有不断提升分辨能力,才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学习中,得到新的知识。情景教学中应注意变异性,变异是指通过变化来凸显知识的本质特点,可以通过物体分类来寻找物体的相同特点。幼儿在学习中,需要通过排除干扰因素,才能够发现本质联系。因此教师在创建情景中,需要注意材料以及内容的变化。幼儿园教学情景的目的在于充分提高学习品质,学习与情景不可分割,教师在营造教学情景中,需要充分考虑幼儿认知能力,引导幼儿学习方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为幼儿创建交互性情景,促使幼儿自主学习。幼儿教学活动与教育环境、教育材料有关,幼儿的思维多是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直观感受和操作来获得信息,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能够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材料,为幼儿营造交互式教学情景,促使幼儿自由交流和探索,也能够促进幼儿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新的学习知识。在交互式情景教学中,主体应以幼儿为主,以环境、材料等媒介,促进幼儿进行学习。如在学习中,以“旅行”为主体,营造探究式情景,充分挖掘环境材料,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景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展示自己旅游的照片,并将其投放到阅读区,促进幼儿相互交流,并记录新发现,随时与同伴交流。
三、结语
总之,文章研究讨论了情景教学提升幼儿学习品质策略。情景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幼儿学习品质,情景与学习应相互融合,教师不仅需要创建教学情景,还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要素,引导幼儿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6(5):120.
[2]肖甜甜.巧设情境教学,演绎别样情形——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策略初探[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2):34-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