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突现,尊重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社会性也逐渐成为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国家教委在新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把培养幼儿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放在工作的首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舟山发展的宏伟蓝图也跃然纸上,经济发展的同时,激烈的人才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教育从娃娃做起的”的重要性,社会性发展也较以往越发凸现其在孩子成长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一、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现状:幼儿被忽视社交地、幼儿园与家庭没有合理配合。结合社会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我谈一下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1. 走进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各类活动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 及社会行为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表现的基本情感,如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尽量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给他们提供真情实感的机会和实际锻炼的机会。
2. 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如果教师和家长一致要求,共同培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方面,我们针对个别幼儿在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合作意识差、不能学会分享等情况,同个别家长交谈,交流彼此的看法,加强对幼儿的教育、指导,提高幼儿的交往力;又如我们发放了家长阅读材料《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力》,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交往的重要性,這些对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非常有帮助,加强了老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幼儿与社会人员的交往,交往范围扩大了,这种走出幼儿园大门的活动,使得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重视幼儿自我价值感的培养
1. 培养孩子高自我价值感是开启孩子主体性的一把钥匙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高自我价值感的人往往具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和行为,而低自我价值感的人往往具有消极畏缩的心理和行为。这说明自我价值感水平是影响孩子主体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开启孩子主体性的一把钥匙。根据“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理论,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高自我价值感的人不断设置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结果开启了主体性的大门,不断进步。而低自我价值感的人贬低了自我价值,导致了低成就行为,而低成就行为反过来证实了低自我价值感的正确性。这说明,影响成功的诸因素中,智力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只能从智力以外去寻找,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感。
2. 培养孩子高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孩子健康个性的关键
自我价值感理论表明,低自我价值感的人的主导行为动机是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一些人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渐渐形成了不健康人格。因此,培养孩子高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孩子健康个性的关键。孩子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他的人格才有可能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他才可能把兴趣和精力投向自身以外的事物,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陷在“自我”的狭小圈子里,他才可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
3. 培养孩子高自我价值感有利于避免和摒弃其它不良性格和行为
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不良性格和行为大部分与低自我价值感有关。如执拗、嫉妒、孤僻、自暴自弃、攻击性强、控制他人、虚荣、自负、自傲、推卸责任、自卑、蔑视他人等,均能找到低自我价值感的影子。因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越高,自信心越强,他就越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从善如流,对他人也不会感到嫉妒或恐惧。只有那些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才会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于是总想操纵别人,但往往事与愿违,双方都受到伤害,所以,很难融入群体。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本来就不自信,担心错上加错,所以不敢承担责任。为了免受伤害,会在心里筑道高墙,把自己隐藏起来,从而导致了更加孤僻、自闭。低自我价值感的人习惯于挖苦、蔑视他人,给人的感觉是自傲,其实内心空虚。通过蔑视、挖苦别人,掩饰自己的低自我价值感,通过否认别人来支撑、维持自己那仅有的一点儿自尊.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否则无法生存。总之,培养孩子高自我价值感有利于避免和摒弃这些不良性格和行为。
三、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
1. 帮助孩子克服对父母的依赖性。
改掉孩子依赖性强的毛病首先从改变家长出发。家长不要让孩子受到特殊待遇;不去过分注意孩子的表现,避免当众滔滔不绝的夸耀孩子;对孩子的物质享受方面的要求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身体稍微不适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事事包办,当面袒护等等。
2. 让孩子从小动手,动脑,多劳动,多参加集体活动。
从小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从吃饭到穿衣,以及自我服务,从小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活,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尽早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进而让孩子自觉学习;让孩子从小明白,他们不光是接受父母的爱,还必须爱父母、爱别人;从小让孩子交朋友,从小让他们融入社会中去;让孩子吃一些苦,让孩子经常受一些挫折,让他们尽早明白人的一生不是风平浪静,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孩子自作自受,从错误和挫折中接受教训,积累生活经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条有理地处理事情,使他们有能力有主见;家长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明白自己的责任。家长就记住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所谓自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体支配和控制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性呢?
一般说来,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自主性。如果成人的介入和指导变成了对幼儿活动的控制,通过成人去导演和指挥活动,那活动就不成为其自己的活动了,幼儿的自主性就得不到发挥。自主性活动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心理活动和精神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幼儿的权利。因此,在自主性活动中,幼儿是主人,是幼儿在活动,而不是教师在主导幼儿。教师的指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