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现状、问题和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业发展模式承载着农业发展的具体结构和运行路径,对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发展模式的概念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农村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农村发展模式的改进与探索提供參考。
  关键词:农村发展模式;问题与对策;现状分析;农村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056-03
   历史上,我国通过农村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诸多农村发展模式的探索,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带来了重要的经验借鉴。而新时期下,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现代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开展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发展模式研究。
  一、农村发展模式
  农村发展模式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和历史条件下,探索出来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和运行的特定路径。由于农村发展模式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受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伴随着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农村发展模式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二、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的现状分析
  2015年,国务院提出农村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国农村的现状而言,不同区域之间的农村发展模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主体层面:多样化的推动主导者
  从农村发展模式的主体层面而言,农村发展模式的带动主体各有不同,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可以将其分作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市场带动发展模式以及能人带动发现模式。
  1.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主要作用于农村发展的公共与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同时在制度、税收以及技术等层面给予农业发展必要的支持。现阶段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在全国的普适性最高、投入最大,政府依旧是我国农村发展运用最多的发展主体。
  2.市场带动发展模式。依托于农业产品和服务的经济过程,通过对农产品和服务进行市场化的经营和交换,从而依靠对市场环境和规律的利用谋取农业发展。常见的市场带动发展模式往往以农村专业交易中心作为载体,例如茶叶供销社、土特产供销社等。通过将农业产品与服务进行深加工,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服务等市场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农村发展的巨大产业链条。
  3.能人带动发展模式。依托于个别或几个能人的力量,通过他们富有创造性和执行力的带动,完成对当地整个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例如,海口的能人村民郭义道通过发展林地和养鸡场立体农业带动当地致富。此外,福建省劳模李漳山带动当地通过发展滩涂养殖迅速致富,5年时间就令当地收入增长了100%。
  (二)产业层面:多层次的产业带动
  1.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作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模式中的典型创新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就是依托于重点的农业产品和产业,引入市场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针对重点的农业产品和产业进行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区域化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1992年,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山东潍坊起源,通过提炼各地区的拳头产品,迅速形成诸如城市“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寒亭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等典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2.工业带动发展模式。由于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在产业结构、生产环境、发展模式等层面与城市有着较大差距。而通过工业促进的方式,能够有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直接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城镇化发展。以云南云县为例,通过大力发展光伏、电力、建材等工业产业,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发展,无形中完成了对“三农问题”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数据显示,2017年云县GDP总量突破了百亿大关,保持10.3%的高速增长率,其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而通过城镇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乡融合,进而从本质上完成农村发展模式、居民属性以及相关制度等层面的转变,通过集约化、开发化的城镇体系发展,完成农村在经济实力、政策制度以及居民素质层面的提升。实际上,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在无形中发生,如今大热的“特色小镇”建设,实际上就是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式。
  (三)动力层面:内生与外联并存
  1.内向型发展模式。所谓内向型指的是农村发展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农村自身,通过对自身优势、能力的开拓与积累,依靠当地具有市场价值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优势完成发展。例如,河北省的农村发展模式依托于乡镇政府的自发性招商引资,通过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进行发展。由于内向型发展模式的动力来源于农村自身,因此其对于农民的尊重和依靠程度相当较高,促进了农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2.外联型发展模式。顾名思义,外联型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对外来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常见的有创办外商企业、合资企业等,这些都是外联型发展模式的代表形式。外联型发展模式依托当地自由的农业基础环境、廉价劳动力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外来组织所提供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模式,从而获取内外结合的发展模式。外联型发展模式对外部力量有较强的依附力,因其稳定性不足需要与内向模式综合运用。
  三、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均衡性不足。城乡差异与东西差距是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存在的首要问题。由于区域差异较大,使得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居民生活水平等层面存在巨大差距。究其根本,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东西部发展阶段的历史原因。区域发展均衡性不足将导致局部区域出现贫困、落后、居民生活水平低的窘境,同时也是影响我国民主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2.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化得以进行的高效原因,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出现了严重不足,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和科技水平不高等不足,导致农村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个别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依旧原始,依靠手工劳作实现自给自足,现代化发展缓慢。由于产业化水平低下,导致难以依靠土地流转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令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度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通过农民组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谐城乡发展。现阶段,农民组织化包含农业产品生产、销售组织,此外还涵盖农业发展相关的信贷组织等。通过多种农民组织协同作业,能够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但现实却是我国农民组织化呈现出组织者素质偏低、参与者接受度不高以及组织发展进程相对滞后的情况。
  4.农民权益保障缺口大。在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滥用征收土地、土地补偿过低、降低农民社保标准等具体问题。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不高,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如若得不到适当的权益保护,其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此外,现阶段在城乡二元体系下,农民的社保、养老、医保水平相对较低,保障的范围、能力存在严重不足。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农民存在“看病难”、“因病返困”的社会问题,对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和谐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同时,农村在教育体系、医疗管理层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其基础硬件建设、人员配置、管理体制都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
  5.社会群体性问题频发。由于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得不到基本保障,再加上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日渐突出,农村社会性群体事件屡屡发生。具体来说,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问题引发的城乡矛盾突出。
  四、解决新时期农村发展模式问题的对策
  1.协同“三农”,共同发展。首先,农村发展的第一步在于观念转变。由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环境复杂,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则会导致畏难情绪出现,令执行力和行动力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战略地位,通过充分考虑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凸显新农村建设的价值所在,才能够在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方法层面上得到提高,以提出更具主动性的、因地制宜的农村发展战略。其次,切实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优化农村发展模式。再者,农业科技创新与支持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建设动植物疾病防控中心、开展农业实验室建设以及加大对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等方式,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最后,重视农民的力量,通过提供农民的科技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同时引进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等,通过加强农村建设人才的素质水平,实现以人为本的农业发展。
  2.强化政府职能的效用。首先,政府站在战略高度科学编制农村发展的布局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其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产业化水平。在地方农业特色的基础上协调外部力量,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成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的市场化和多样化发展。同时,通过平台建设和教育辅助等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税务、法律等层面的组织支持力度。最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户籍限制,将城市中先进的社区管理制度、公共服务模式以及发展教育理念帶到农村,着力提升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村民自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3.统筹协调社会力量。现阶段,农业发展正处在转型的敏感时期,因此需要协调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协力推动农村发展。具体来说,将农民增收、产业化发展以及经营体系改革作为农村发展模式的建设目标,统筹兼顾社会各界的力量来促进农村发展。其中,政府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而农民则是农村发展的受益者和主要建设者,需要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最后,协调城市、工业等外部力量,积极吸引第三方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以及产品渠道。通过协调社会各界的力量,才能稳步提高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席旭文.新型城镇化、福利约束与市民化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屠爽爽,龙花楼,李婷婷,戈大专.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2):141-147,160.
  [3]方劲.内源性农村发展模式:实践探索、核心特征与反思拓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1):24-34.
  [4]熊利娟.当代农村精英对农村发展的功能探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