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情感引导,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情景设定要把重心引向学生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是帮助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这就要求老师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坚持学生主体,老师主导,注重实践,让学生将课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知识的积淀。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会不断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做到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到位,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最终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对七、八、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针对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谈一下自己对《道德与法制》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校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认知水平,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觉践行规范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由原来的《思想品德》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随着教材的改变,内容的增删,我们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必须随之而改变,自己在教学中注意把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根据课标规定好学习任务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和机会。所以教师在组织教育和教学时,对学生要进行有利的熏陶教育,使其道德意识逐渐加强,道德情感不断内化,道德意志更加坚韧,促使其道德情感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学生只有在充分明辨是非的前提下,才可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判断,才能够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自觉规范不良行为,杜绝不好的想法,提高学生明白是非的能力。
  (二)通过平时教学,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产生情感的认同
  对于中学生,只具备道德认知还不足以推动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具有感人力量的教学环节或者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与思考中,对美丑善恶产生内在的情感冲突,自觉排斥丑陋的行为,接近和赞赏美好的品行。自己在教授“孝敬父母”一课时时候,如果只是枯燥的进行说教,学生不仅不会对孝敬产生自我的体验,可能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自己就以以公益广告小男孩为妈妈端水洗脚的视频来切入,再选择几个“二十四孝”典型图解和近几年感动中国孝子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在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情感认同,在心灵的震撼中自觉认同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另一个例子《生命之间》一课,“我们是不是很过分?”这一框题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感悟人类破坏自然的现状,我引用了视频播放的直观影响来讲解。视频中,人类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乱砍滥伐,导致一些动植物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给学生以视觉的震撼,从而在思想上达到共鸣。
  (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学校的一切教育力量,借力发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边的诱惑避之不及,面对诱惑时大都很茫然和不知所措,这就需要老师在人生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中磨炼他们的意志。自己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之后才能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我校每个学期设立“学生劳动日”,通过劳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去食堂和就餐过程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自我生活管理与行为约束能力,提高其自律意识;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七一党的生日、国庆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学校星级学生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其道德意志与行为表现,自觉提高道德水平。
  二、开展普法活动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懂法、遵法、守法、爱法的良好法律意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基础,树立基础的法律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按照法律规范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保护和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因此,普法教育必不可少。
  (一)教授基础法律知识,传播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
  近几年初中生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意识,甚至产生越轨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也不自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切实普及基础性法律常识,列举学生身边常见的事例,使学生意识到法律学习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联。例如,在《法不可违》一课教学过程中,自己常用网络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现典型违法案例,让学生先结合自身的了解法律知识和自我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对案例中的人物行为与结果進行评价。之后再呈现具体的法律依据,让学生对自己的法律意识与认知能力有初步的了解。
  (二)每学期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法律讲座和宣传等实践活动,营造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
  充分利用我校每年请消防安全专家和学校聘任的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锦州铁路交警和沈阳客运专线铁路交警每学期来学校宣传的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又能培养学生遵法守法的自觉意识。通过开展法律讲座和法制宣传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遵法意识,在学校形成了浓厚的知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言行,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通过每学期的“家长开放周”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效应,学校、教师主动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每位班主任都和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向家长普及德育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帮助家长科学教育子女。
  (二)充分运用社会上的积极向上的新闻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电视和网络存在很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机会与平台,引导到学生去观看,从中受益。教师配合学校与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关心下一代等部门建立持久的联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法律咨询、建议,指导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进程,完善学校的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形式,不单单只停留在案例分析,故事讲解上,更要强调实践,也就是情景回归,情感升华,使学生参与到情景中,实践与课堂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张翠羽.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建议.新民教育,20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