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探究及发展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创业教育实践证明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的创业教育难以实现这一作用。文章从中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界定概念、分析内容、解析内核对创业及创业教育内涵进行了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之上剖析了创业与就业的关系,以及中国创业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并对中国创业教育向更深入、更创新、更全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与就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1-0048-04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cluding utilitarian, formal and niche result in the loss of fun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tudied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depth through defining the concept, analyzing the content and resolving the cor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has been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roots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blem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hich will make it more in-depth, more innovativ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has been expect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innov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将创业教育列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拉开了中国创业教育的序幕。自那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国内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投身于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使得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逐步提高,尤其在近十年中,在团中央主导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教育部开展的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的大力推动下,创业教育活动層出不穷、实践逐步推进、研究不断深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决策,将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推向了高潮。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我国的创业教育完成了由少数倡导、零散支持向政府主导、广泛认可的转变。
  然而,表面上欣欣向荣的局面却难掩创业教育在我国深度推进受阻、形式多于内容、成果偏离期望等深层次问题。具体而言:首先,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广泛而系统的教学体系,创业教育未能融入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教学内容尚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引导,难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观;再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2%,部分重点大学的比例甚至不到1%,与声势颇大的创业宣讲、轰轰烈烈的创业活动极不相称。究其原因,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迫使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舆论、学生家长等对学校形成了“以就业率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进而使得尚未被人们理性认知的创业教育被囿于“创企业教育”的困境中,走上了一条庸俗化的道路。这种庸俗化体现在创业教育当前的目标定位、实践过程以及评价标准中,并衍生出一系列突出问题:
  其一,创业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在对中国二十余年创业教育历程进行回顾时不难发现,各级政府和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逐步加大的趋势背后,有着十分明显的功利性价值导向,各级政府和高校寄希望于创业教育能够对提升就业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缓解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其宏观上主要表现在过于关注实践成果而忽视体系构建,微观上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技能培训而忽视精神塑造。
  其二,创业教育形式化倾向突出。在推广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少高等院校以追求短期成果为宗旨:在教学方面,狭隘地认为在不对现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创业课程的简单添加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盲目地将商学院的基础课程戴上创业教育的“高帽”并将这些课程以选修课等形式简单地加入现行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不注重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以及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在实践方面,过于注重表面效果,以组织参与创业计划竞赛、设立创业基金、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等为着力点,但并不注重这些举措实际产生的效果,更忽略了这些举措的完善与持续,把有限的创业教育资源全部压在了在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中“冲金夺银”的创业团队中,目标导向逐渐偏离创业教育的本质。
  其三,创业教育精英化倾向明显。由于当前各高校教学系统相对固化,很难在短时期内打破原有格局并将创业教育作为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而系统地开展,同时也因为部门高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对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还存有疑虑,因而目前创业教育只在部分学校开设,并且开设的形式大多以面向少数学生的选修课为主,小众化且不够系统。就大部分高校而言,大部分参与创业培训的学生均是通过层层选拔、作为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团队的候选成员,校内的创业教育资源主要就集中于这少部分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精英化(小众化)倾向。   总体而言,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然而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如何有效推进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将深入探究创业教育的内涵,厘清创业与就业的关系,尝试研究并得出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对策。
  二、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探究
  (一)创业及创业教育概念界定
  要探究创业教育内涵、推进创业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正确界定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概念,概念界定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研究方向以及创业教育的推进内容。现代意义下创业的概念发源于美国,其英文单词是由“enterprise(企业)”衍生而来,因而在这一概念形成之初,国外学者对其的理解更侧重于识别并捕获商业机会、创造物质财富,直至近二十年,国外创业研究领域逐渐出现了侧重于创新创造、社会责任承担的广义化倾向。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创办企业这一行为层面,而正是在这一片面理解的引导下才形成了以创业技能培训为内容、以初创企业数量为评价标准的创业教育。
  笔者认为,创业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创新是改变已有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模式、组织形式等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更多地创造社会机遇的思路和方法,而创业则是落实这一思路和方法的具体行为。如果按照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比喻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那么创业就是对这一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创业教育”给予明确的界定,即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依托创新成果开拓事业所需具备的意识、精神和相应技能的教育活动。
  (二)创业及创业教育内容分析
  上文对创业概念的界定,不仅理清了创业与创新的关系,也丰富了创业的内容——由创办实业“一元主导”发展成为在岗创业和创办实业“二元并存”。创业内容的扩充,既形成全面理解创业内涵的基础,更使得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价值被大幅度扩充和放大。具体而言,当创业的内容只包含创办实业时,创业教育的内容被囿于机会识别、融资方式、营销手段、团队组建、企业管理、政策法规等创业技能训练,其教育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极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的成就上;当创业的内容丰富为在岗创业和创办实业并存时,创业教育的内容将扩充为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以及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多样化专业教育,其中,教授创业知识包括创业基础概论、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等的学习,锻炼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风险防范、团队组建、资源整合等能力的锻炼,培养创业精神包括创业意识激发、意志品质训练、诚信道德塑造、社会责任强化等,而这种内容扩充后到的创业教育将有效作用于全体学生,其价值体现在全体学生的成长上。
  (三)创业及创业教育内核解析
  创业的过程不仅是人主观能动性全面体现的过程,也是人全部潜力释放的过程,更是人实现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创业的本质是以一种社会实践的行为为途径创造性地实现人的主体性,其内核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回顾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后,不难发现创业教育的出现并非偶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开创性地在教育界引领了实用主义思潮,为教育社会化趋势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将服务社会引入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元鼎力的高等教育目标体系,进而推動了麻省理工学院“大学——工业园”、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等教育服务社会模式的出现。创业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在岗创业者和自主创业者,其实质是提升受教育者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可以说创业教育是教育服务社会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就教育对象而言,创业教育的内核是以人主体性实现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就教育本身而言,创业教育的内核是以服务社会功能最大化为目标的教育内容拓展。
  三、创业与就业的关系评析
  当前国内鲜有学者理性、深入地研究创业与就业的关系,多数人肤浅地从字面上来理解“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内涵,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便得出“鼓励毕业生创办企业定能促进就业”之类的结论。由于“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创业教育工作的最高依据,若无法对其正确理解,也就不能正确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创业与就业的关系、正确领会“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内涵,是破除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一系列症结的关键所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创业与就业的关系,必须对大型在位企业与小型初创企业增长率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扩大就业的本质在于扩大社会生产,而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是由各个企业增长的总和决定的。当大型在位企业与小型初创企业的增长率相当,即小型初创企业未能将创新成果落地、实现创新发展时,创业并不能带来社会生产总量的扩大,创业行为无非是将劳动力由大型在位企业转移至小型初创企业,这时的就业规模实质上并未扩大。理论上而言,当大型在位企业的增长率大于(小于)小型初创企业时,创业行为将减少(扩大)就业规模。创业行为是否能够促进就业,其核心并非在于创新行为的多寡,关键在于创业行为是否是创新性的、能否实现更高的增长率。
  在上世纪初期,不少学者在研究创业与就业关系时认为创业与就业无关,其中法国经济学家Gibrat(1931)认为,企业的增长是一个独立于初始规模的随机过程,大企业和小企业的预期增长率在统计平均意义上是相同的[1]。而近二十年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初创企业比在位企业的增长率更高,究其原因,Acs和Audretsch等(2003)认为初创企业能够形成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行实现较高的增长率[2];Thurik(2003)在对英国创业与失业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英国的初创企业并没能实现更高的增长率,创业未能减少失业,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得出,导致这一现象根源或在于英国的经济社会缺乏创新,初创企业创新性不足[3]。
  在回顾国外学者对创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历史,并加以归纳、总结和分析后,可以得出:1. 创办企业与促进就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所有的初创企业的诞生都能够真正扩大全社会总的就业规模;2. 企业增长率的提高、就业岗位的创造源于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   前文中曾提出,创业的内容分为岗位创业和创办实业。部分学者在研究“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时,偏于研究创办实业与促进就业的关系,往往忽略了岗位创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研究不够全面;而在评价创办实业与促进就业的关系时,不少人认为创办实业一定能促进就业,忽略了创新在提高企业增长率、促进就业中的关键作用。而正是这种对创业与就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目前国内大多数人对“创业带动就业”内涵的错误理解。笔者认为,“创业带动就业”是指通过人们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的行为创新和事业开拓,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扩大社会就业规模。其实现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在岗创业推动在位组织(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的创新发展,提高该在位组织或其他在位组织的增长率;二是通过创新性的自主创业,使所创办企业的增长率高于社会平均增长率。总之,创业带动就业的根源在于创业行为对创新性思路和方法的实践。
  四、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再剖析
  目前中国创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庸俗化现象凸显,具体体现在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而这些问题并非仅在我国创业教育推广过程中出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推广创业教育的初期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上这些问题。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的创业教育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其目的在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将高等院校毕业生创办企业数量作为创业教育开展的主要评价指标,核心课程主要是将商学院原有的课程围绕企业家速成及创业技能培训进行改造,并且主要针对少部分有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小众化)倾向非常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创业教育实践,澳大利亚教育界普遍认识到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非但没有使毕业生创业比例发生质变,甚至还由于教育内容的片面化影响了人力资源培养质量和人才潜能开发水平的提高。澳大利亚创业教育研究学者在反思创业教育工作时提出,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获取终生创新方法和持续创业能力[4]。目前,在澳大利亚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該国创业教育正逐步转变为非功利化的系统教育行为,注重受教育者个人潜质的挖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造成我国创业教育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推进的出发点是缓解就业压力,根源在于对创业教育内涵理解的不深刻、不创新和不全面。概而言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 创业教育观念狭隘,不能全面认清创业教育的内容,忽略了在岗创业,将创业教育囿于“创办企业教育”;2. 创业教育观念肤浅,未能认清创业教育的深层次要求,忽略了创业教育内核中蕴藏的创新理念,将创业教育平庸化为单纯的企业家速成和创业技能培训。前者造成了人们对创业教育受益群体范围的极大低估,进而使大多数人产生了对面向全体学生系统推进的创业教育的质疑,动摇了大多数高校在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时的信心和决心;后者让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将创业深层次的创新要求剥离出去,将创业教育局限于为具体某项知识或技能的学习,造成了创业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枯竭;两者共同造成了人们对党和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误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创业教育投入与产出、成果与期望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创新被进一步从创业教育中剥离,并最终导致创业教育实践悖离其本质,将中国的创业教育引入歧途。
  五、创业教育推进对策的新展望
  (一)认清创业教育内涵,明晰创业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发展至今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是一种知识技能传授与精神意识培养相统一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教育对象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使教育本身更好地服务社会。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本质上还是未能全面而系统地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而造成创业教育目标的庸俗化。
  在未来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打破“创业教育即创企业教育”这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破除以缓解就业压力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形成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精神塑造并重的格局;其次必须深刻领会创业教育内核中对创新的必然要求,认识到创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理念或方法“落地”,将创新理念融入创业教育全过程;最后必须以创业的态度来全面推进创业教育工作,努力破除不适应创业教育发展的各种观念和政策,创新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
  (二)加大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提升创业教育实际成效、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高等院校现行的教学体系是推进创业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但创业教育的融入过程不是简单的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添加。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必须是在正确把握创业教育教学原则、全面了解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Katz(2003)对美国创业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所有高校为学生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5],涵盖了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能力提升和创业精神培养等多类课程。创业教育课程添加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并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加大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须重申和强调高校创业教育应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创新涵盖基础知识教授、创业能力锻炼、创业精神培养等在内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合理构建涵盖理论教学、体验训练、实践孵化在内的育人环节,加快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构建,培养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完善创业教育兼职师资选拔制度,同时着力在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学创新等领域寻求研究突破,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业实践育人平台,结合学校教育资源与专业特色,创建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积极利用各类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围绕国家产业升级需求,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融合互通,培育优秀拔尖创业人才。   (三)扩大创业教育范围,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创业及创业精神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息息相关,“在岗创业与创办实业并重”赋予了创业更广的内涵,同时也为创业教育融入全体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提供了依据。由于创业教育最为核心的任务是创业观念的重塑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而这一任务很难仅仅通过授课实现,必须以校园创业人文精神和创业教育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相配合。
  展望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必须始终以“影响全体且全过程影响”为准则,进一步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全力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具体而言:一方面將创业教育充分融入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案例、技术创业方法等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基础理论活跃创新创业思维、专业知识拓展创新创业视野、实践训练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自主研学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为核心,学习与践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另一方面打造校内创业教育资源协同运行体系,形成创业教育理论教学体系主管部门(教务处)、实训体验体系主管部门(团委、学生处)、实践孵化体系主管部门(大学科技园)等的高效互动,努力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文化作为校园主流文化融入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以创新创业为风尚的校园文化土壤。
  六、结束语
  在中国创业教育工作推进的近二十年里,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长期受到误读,形成了肤浅、狭隘而庸俗的创业教育观,进而造成了创业教育在各高校难以全面、持续、有效推进的尴尬局面。创业教育是教育服务社会趋势的必然产物,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的创业教育无法实现这种重要作用。中国经济稀缺的不是初创企业而是创新企业,中国社会亟须的不是创业技能而是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入、高效推进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业型社会构建的基础。中国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功利化、形式化、精英化的困境,向更深入、更创新、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月.企业规模研究的新方法:基于分布规律的视角[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27(1):209-224.
  [2]Zoltan Acs,David Audretsch,Pontus Braunerhjelm,Bo Carlsson.The Missing Link:The Knowledge Filter and Endogenous Growth[C].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3 on Creating, Sharing and Transferring Knowledge.The role of Geography,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Copenhagen,June 12-14,2003.
  [3]Roy Thurik.Entrepreneurship and unemployment in the UK[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50(3):264-290.
  [4]Colin Jone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visiting our role and its purpos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10,17(4):500-513.
  [5]Jerome A Katz.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876-1999[J].Journal of Bus
  iness Venturing,2003,18(2):283-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