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诗鉴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更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古诗中情与景的联系,一直是教学设计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将着重讲述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
一、何为想象
从诗歌创作过程讲,一般在诗人的视点中,它不是受者,而是与者。它是积极地、有所作为地观看。当视点投射到某物体时,已估计到会有某种收获,这种估计直接影响了它的观看方式。所以,被看到的世界把看也包括了进去,客体(被观察物)由此是一个意向性客体。我们可以说是一种主观情感,但其实,根本意义上就是想象。
想象需要用语言表达,意识必然寻找机会上升到语言层面,语言是感受与意识到的方式;同时,想象把观点吸纳于不断展开的故事中,语言对体验必然存在意欲的指向,总包含着比自己说出的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作为可能性吸引语言去讲它,在语言层面上既有清晰的一面又有含混的一面,故事于是既被澄清又尚未被澄清,这就是诗人借助想象把意识转化为诗句的过程。
二、想象与写作手法
诗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显现诗人的想象,一是表现手法,二是修辞手法,这也是我们小学阶段分析诗歌的主要方式。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在小学阶段,只是初步的接触,比如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细节与整体等等。作为教师,要把调动学生的想象作为突破口,告别填鸭式教学,采取情境创设的环节。以《独坐敬亭山》为例,教师可以把动静结合的概念解释给学生,在这首诗的第一联中,诗人开篇写“鸟飞云散”的画面,动中有静。众多的鸟儿飞向了远方,消失在天空的尽头,天上仅有的一片白云,也悠闲自在地飘向别处,没有一点留恋之意。鸟儿尚且能够一同飞向别处,而诗人身边,却是长久羁旅异乡,没有亲友可以倾诉,自己没有留身之所,心向何方,内心是何等的孤独。引领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后,教师接着分析诗人写青山相伴,创“静”之境。画家作画时有留白的技巧,使得画面显得不那么充盈,但是李白笔下,放眼望去却是大片的空旷和高远,而自己只有一个人,身处在远离京城的一座山上,诗人,此时已过壮年,同年还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此时此景,都让诗人愁苦不已。而通过“只有”一词,表现出此时的诗人已经把敬亭山视为可靠的倾诉对象。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就越是表现出人世的“无情”,自己那寂寥落寞的处境,也就在这人山相望相互慰藉中体现了出来。
教师在带领学生齐读全文并纠正字音后,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探究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词典和工具书,并结合课本注释来初步探索一下诗歌的大意。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个挑战,但是以小组为单位,他们不再抵触,以轻松的心情一起探讨,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以后,小组长再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归纳,并得出一份最终的诗词解释。最后按照顺序,由小组长向大家展示成果。这种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再死气沉沉,同时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吸收,还能够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力和鉴赏力。教师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仔细听每个小组的观点,不要否定他们看似天真的想法,并对每个小组欠缺的地方进行指点,对解释错误的地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得出靠近正确答案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了共同探究,学生既听到了与自己小组不一样的观点,又从教师那里得到了公正的评判,对于准确地掌握诗人的写作意图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想象与美感
闻一多在《诗词格律》中提出了“三美”的概念,即“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在《望洞庭》和《忆江南》的古诗鉴赏中,我们可以引出色彩分析的方式,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不同于绘画,无法直观地还原完整的场景,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画,对色彩的把握,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初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景。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各种颜色的叠加。着色时,可以是相似色彩的组合,也可以是冷暖色调的对比。在《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是通过对比,来渲染情感的氛围,太阳刚刚从海平面升起,天邊铺满了朝霞那灿烂的颜色,江边是鲜艳的红花,红花在朝霞的映照下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而那一江春水,它的颜色像被蓝草染色了一样,显得尤为青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是江岸边的鲜花;蓝,这里的蓝不是指蓝色,而是指蓝草,它是一种染料,它的叶子是提制蓝色染料的原料。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自己身在北方,对于江南水色风光无比的眷恋之情。单一的色彩不足以凸显美。只有不同色彩、不同色调的色彩进行搭配,才能显示出色彩的魅力。纵观全诗,“火”“蓝”这两个字相映成趣。我们想到火,不仅仅是鲜艳的红,还有一种热烈、奔放的感觉,蓝是蓝草,显青绿色,给人一种茂盛、繁密之感,非常形象化。“红”“蓝”的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从此使整体更加赏心悦目,体现出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眷恋。而在《望洞庭》中,则是色彩的融合,月光洒在洞庭湖上,水天一色,之后作者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烘托出了“两相和”的情境。而在“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中有青,色调明暗十分明显,构成江南水乡色彩鲜明的画卷。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不仅仅是一种预成图式,不同的感情,可以赋予颜色不同的理解,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技巧,通过对色彩的解读,我们可以逐渐把握诗人的所思所感。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鉴赏最终要回到诗人的情感表达上来。诗性语言的美感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它与日常语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陌生性。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无法解释过于深奥的东西,那么就只能通过想象去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于情,营造“无我之境”的诗意课堂,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够便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同时,在学生的内心中,建立初步的美感欣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