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迟到 大行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王,你怎么回事,又迟到了。”小王耷拉着脑袋,又睡眼朦胧地站在了教室外。
   都已经是高中生了,小王身上却有诸多不好的习惯,经常迟到不说,学习一直不在状态。小王就像我班一张另类的“名片”,当别人都在认真上早自习时,他却经常被罚站。
   小王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的学业成绩位列班级中等,性格内向。实际上,作为高中生,小王也曾亲口告诉我,迟到不好,但早上总起不来。他自己也曾对此顽习痛恶不已。跑步、劳动……种种教育“花样”在他面前似乎早已失去了效力。
   想到这里,我隐约地感到,想要解决他身上的“迟到”顽习,小量级的教育方法可能收效甚微,急需“大行动”攻坚!怎么办呢?经过斟酌,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召开主题班会,营造适宜小王成长转变的舆论氛围。为了让班会更富吸引力,最终确定了“是谁谋杀了时间”的主题活动。整个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深入反思自己在平日里浪费时间的行为。通过不断在不同层次学生间的追问,我最终希望在学生们中达成“时间重要”“把握青春岁月”等共识,借以为“小王”及“小王们”的行为转变铺埋下基石。经过充分准备后,主题班会顺利召开。在整个活动开展中,我都密切关注着小王的神态与行为,本想让他为活动做小结,但他自始至终都在默默聆听,看不出多少想参与活动的意愿,我便临时舍弃了起初的打算。可能,聆听也是一种学习与收获吧!
   其次,在班会召开的第二天早上,我出现在了小王寝室的门口。来到门口,我本想到寝室中去叫醒小王,督促上课,但突然想起台湾作家张文亮《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文中的几句话:“上帝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教育需要等待。是我去唤醒小王,还是他自己唤醒自己?我选择了用等待去成全后者。我就在寝室门口静静地等待。晨起铃声响起了!陆陆续续,学生起床洗漱完毕后走出寝室。“老师好!”“早!老师!”见我在门口,有几个学生一出寝室便匆忙奔向食堂。有一两个学生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思,临走时到床边推搡着小王。小王仍旧朦朦胧胧。朦胧了好一阵,他才察觉到有人站在门外,惺忪的睡眼终于睁开,发现我在门外,可能还是有些惊诧,便也匆忙如其他同学般,低着头,一聲不吭地冲出了寝室。第二天,第三天……到第五天早上的时候,我发现小王在我来之前,已经起床了。
   大约十多天后,小王迟到的频率大幅下降。“攻坚”行动取得了阶段成果。随后,我还发现,小王内向的性格也开始转变,与同学们的交往也变得密切,成绩也有了小幅上升。
   现在,“成为一名懒教师”,成为了众多基础德育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目标。若这个追求的内核是“教育智慧”,可能并无大碍。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可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关怀学生,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因而,我们万不可被“懒教师”的表象所遮蔽,因为,很多“懒教师”都怀有一颗智慧心,其运行的节奏与频率丝毫不慢怠。
   毋庸置疑,教育的身体力行是生成教育智慧的不竭源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身体力行”不在场,教者便不可能明晓学生的真实问题与真切心理,随之也便失去了施德授教的最坚实基础,自然也不可能收获到整个教育润泽过程中的甘苦经历与智慧提淬。
   在教育经历不丰、睿智匮缺之时,可能,着眼小事,来点“小题大做”的精神与行为,于己于生而言,都是一件幸事与快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