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只为更好的理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幼儿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采用合理的措施和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而在全面推进幼儿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开展游戏化教学,是目前最具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尽情地玩耍,开心地与同伴交流,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言行举止,通过本文所提到三种方法,最大化地拓宽幼儿参与游戏地范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做法和说法,从而促使幼儿主体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幼儿游戏;观察行为
学会观察,是目前幼儿教育行动纲要对广大一线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因为只有进行全面地观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幼儿的做法和说法,更能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引导。所以,幼儿园的教师以游戏为出发点,让幼儿在畅游在游戏的海洋里,品味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在游戏场地,仔仔细细地观察幼儿,发现幼儿一点一滴的变化,关注幼儿的成长和进步,加深与幼儿的交流与沟通,让幼儿尽情地探索未知的领悟,找寻出更多的天文地理历史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促使幼儿更加快乐地自主学习,发掘出更多知识的真谛,领悟出更好的知识内涵,走向更加成功的彼岸,真正把幼儿教育打造成幼儿所喜欢的乐土。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观察幼儿的哪些行为呢?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我表现情况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内心的变化很大,特别是面对陌生环境时,总感觉到很无助、甚至有的幼儿还会有些害怕,这样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成长十分地不利,导致幼儿的自我表现欲明显地下降。鉴于此,幼儿园教师要把幼儿所熟悉、喜欢的事物,作为游戏活动的材料,要缓和幼儿内心的紧张情绪,促使幼儿捕捉生活信息,把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材料的研究和分析上。为确保幼儿更加积极地展示自我,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幼儿,鼓励幼儿参与活动,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正确地评价,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比如在选取玩具时,可以把布娃娃、飞机模型等,引入游戏中,然后教师在旁边观察,男孩和女孩对这些玩具的表现,这是发现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的意愿,挑选出自己的喜欢的玩具,女孩拿过布娃娃后,会把自己内心的感想,对着娃娃述说,而男孩则会心无杂念地,拿着风机开心地玩耍,在这个过程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明显地体现,性别特征也很突出。
二、观察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的互动情况
教师能否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与进行细致地观察分不开。所以,在幼儿参与游戏地过程中,教师必须近距离地与幼儿接触,发现幼儿在与同伴交流中,出现的不文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对幼儿进行启发式的引導和教育,让幼儿从内心深处意识到错误,能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互动,以促使幼儿自主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进行区域游戏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一些幼儿不知道谦让,有的甚至会因为抢玩具而发生矛盾和冲突,在观察幼儿的这一行为中,教师要从多角度进行引导,告诉幼儿小朋友之间应和睦相处,打闹是不文明的野蛮行为,让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交流,促使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观察幼儿在阅读中的自主学习情况
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变化,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地开发,促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是目前幼儿教师所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学习规律,为幼儿提供更具体、更生动的学习内容,仔细地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变化,认真地解读幼儿的行为,对幼儿的行为和做法,给予必要地指导,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充分地选择权和决定权。比如,为了最大程度地拓宽观察幼儿的视野和范围,教师可以结合本园的实际,建立简洁、清新、明快的展示厅,像“书香长廊”、“游戏天地”等大型公共活动区,然后在幼儿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对幼儿的表达能力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观察,发现幼儿的特长,能让幼儿领悟出朗读的内涵,以提高幼儿的朗读水平。
总的来说,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地观察,从中掌握幼儿身心变化的特征,了解到幼儿的实际需求,从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作为幼儿园教师要从上述方式和方法,掌握不同形式的观察方法,更层次地理解幼儿的言行举止,并对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引,要让幼儿从中汲取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要深入地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游戏,讨厌什么样的活动,通过观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捕捉到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的信息,从而让游戏成为幼儿茁壮成长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淑香.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1):87-88.
[2] 宋巧梅:幼儿园游戏中教师有效观察与指导的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7(08):99-100.
[3] 朱欣荣: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有效地进行观察行为的策略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8(16):214-2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