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视剧配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几年,随着《芈月传》,《甄嬛传》等国产影视剧的热播之后,季冠霖等一批优秀的新生代配音演员的出现,让配音演员这个职业得到空前的关注,译制片配音似乎随时又涅槃的可能。可是,相比上个世纪的译制片来说,现当代的影视剧在作品风格和拍摄方式方面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使得我国的影视配音事业越走越远,越走越成熟,就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前期准备,语言功底以及配音演员对演员的表演认同三大方面分别阐述和分析了影视配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准备不充分
  一般情況下,一部影视配音的剧本都很长,若是想要达到最佳的配音效果,往往需要导演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导演需要在演员试配的时候,仔细观察演员的表情、语气、停连、语速等等,而演员则更是需要对剧本进行仔细的研读、揣摩人物形象、反复跟着原片试配,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以及花费很多的精力与心血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脍炙人口的译制片。此外,目前中国译制片配音演员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多数配音演员心浮气躁,无心找到与电影人物之间的精神联系,甚至有些配音演员同时接了好几部配音工作,这样更加没有揣摩的精力。再加上市场化运作,厂商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成品,这直接导致很多配音演员拿到剧本后只能随便翻翻,然后匆匆进入录音棚。这样让很多优秀的配音演员即使想要配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最后也是落得个有心无力的下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结果很有可能导致拍摄良好的作品因为后期配音效果不佳而黯然失色。
  在正式进行前期准备之前,配音演员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那就是: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是能够用声音拉近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用声音将观众带入到剧情的情节发展中,让观众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而前期的准备对一次成功的配音而言,就是一块必不可少的地基。只要前期的准备充足,就如同打下了扎实的地基,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的配音创作,才会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回味。
  前期准备的第一步,就是要反复研读剧本,熟记自己的台词,要做到能够脱口而出的地步。然后观看原片演员的表演。这是一个最佳的学习方式,因为可以借鉴原片演员对人物形象、说话语气、动作行为、表情方式等的把握,了解剧情的总体发展走向、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及其性格特点等等,最为主要的是,可以找到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的侧重点,从而确定配音的主心骨。
  第二步就是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之上,要对剧本中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社交环境甚至是每句台词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和品读,仔细分辨每个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分析每句台词,甚至只一句是对人名的呼唤都要非常细致地把握住当时的人物情绪,这里要提到邱岳峰在《简·爱》中对简的呼唤,一声“简!”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情愫、多少无奈、让多少人为之心酸落泪。
  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家庭来整体解读剧情。大部分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在剧本当中掺杂个人的一些情感、抱负、理念等等,因此稍作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配音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
  二、语言功底不扎实
  随着配音时间的不断压缩,语言功底的扎实与否显得格外重要。很多配音演员说话会因为语速的加快而变得含糊不清,有的会因为情绪不稳定,有的台词说着说着就气息就弱下去了,有的甚至还会看错字,读错字,声音不“活”。不好的配音将会成为一部影片的败笔。因此,配音演员必须在语言方面下苦功夫。
  语言功底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吐字发声、说话归音的准确无误。从声、韵母的反复练习,到阴阳上去四音调的准确发声,再到停连、断句、重音、气息的控制、胸腔共鸣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学习甚至有的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的过程,而这些最为基础的基本功也同样是配音好坏的关键,因此,在日常练习的时候,要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不断地反复练习,特别是气息的控制,可以通过练习“嘿”“哈”来感受气息的爆发,同时,可以找身边的老师帮忙听鉴定。并且,在日常说话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咬字清楚,养成一个良好的说话习惯。
  其次是说话要生活化。也就是说要去掉舞台艺术语言的朗诵意味,不要拿腔拿调。因为在一部影片当中,大部分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配音时的用声状态应该接近生活中的口语用声,一切以生活当中最真实的状态为准。现如今的表演已然回归生活,任何刻意地追求声音的音量、音调和音节的伸展,任何的做作夸张的表达都是对影视作品所营造的氛围的一种破坏。但是这种生活化并不是真的回归到生活,而是在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地基础之上,听上去让人舒服、自然的说话。
  音色是人天生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却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用声状态和发声位置,来达到延展、变化声音的目的。配音演员要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语气语调、说话习惯等不同的语言特征来进行调整。比如:小孩儿的声音是稚嫩,纯真,活泼可爱;青年人的声音是朝气蓬勃,有斗志、有活力;中年人的声音是老练、沉稳、扎实;老年人的声音是虚浮、沧桑,缓慢,回味绵长。因此,配音演员要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刚柔、虚实等不同的处理方式来完成配音创作。
  配音员在配音的时候要求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声音要求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说话声音,不刻意、做作;气息要稳定、持久、收放自如。能熟练运用情、声、气的结合,才能为剧中的配音画上点睛的一笔。
  三、对演员表演的心理认同程度不够
  配音演员若想要在一部影片当中真正能够“还魂”,必须要在理解原片人物的基础之上去认同演员的表演特点,这样才能从心里真正贴近人物,塑造形象,例如美版和英版的《哈姆莱特》。
  作为莎士比亚笔下被改编和被演出最多的剧作,《哈姆莱特》几百年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舞台上被不同的人们演绎着。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版《哈姆莱特》,剧中饰演男一号的劳伦斯·奥利弗凭借其忧郁、高贵的气质,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符合莎翁笔下那个“过度信奉唯美主义,天生缺乏果断行动能力”的,忧郁、矛盾的王子形象。同时,为哈姆莱特配音的孙道临先生那华贵、带有书生气、理性而又充满激情的声音,更是为影片添彩,成为配音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由美国演员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哈姆莱特》则正好相反:轮廓分明、眼神犀利、满脸胡须,看上去豪迈粗犷、英气逼人,一副硬汉的形象,这与过去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优柔寡断的王子形象截然不同。这时候,配音演员若是无法认同演员的表演,就算迅速进行调整,却会因为内心的疏远而始终与人物是“两张皮”,创作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其实,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侧面,越是优秀的演员越会挖掘角色不为人知的侧面并展现给观众,而作为配音演员,配音创作的制约性要求我们必须放下先入为主的私心,用心去感受去认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并紧跟演员“上天入地、紧随不舍。”
  总之,在影视剧配音实践与实训中,本着口型贴合、气息贴合、情绪贴合、动态贴合这几个关键要素,再注意本文提到的实践中需要做到的几点,将能较好地完成影视剧的配音实践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