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激发小班幼儿运动兴趣的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二期课改提出:运动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活动的源泉,任何活动有了兴趣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去实践、才有可能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才会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是我们开展运动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开展有效运动的保障。
  然而在组织运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幼儿对于运动不感兴趣的情况,尤其是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偏小(3——4岁),情绪不易稳定,注意力时间短,加之缺乏运动能力和运动经验,更容易出现对运动不感兴趣的情况。因此,在集体运动教学中,如何激发小班幼儿的运动兴趣、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的问题。
  针对小班幼儿在运动中容易出现运动兴趣减弱的情况,我利用集体运动教学主渠道进行了积极地尝试,下面我来谈谈能够激发小班幼儿运动兴趣、提高集体运动教学效率和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一些教学策略,以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
  一、创设游戏情景,让孩子快乐运动
  “兴趣的秘密何在 ,关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如果孩子没有兴趣,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来激发孩子的兴趣”。的确,这一点对小班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适当。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首要地位,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更能让孩子进入情景、融入角色,所以,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是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的关键,它能让幼儿在运动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
  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弯腰、下蹲,跳越、钻爬等等,同时与同伴的交往也自然地展开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分类归类能力都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至始至终都对运动保持着兴趣与热情。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的运动兴趣是从运动游戏中萌芽的,是在愉快的体验中加深和提高的。布鲁纳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具有一定情景的运动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提升运动兴趣。情景化地运动游戏与幼儿的运动兴趣呈动态的、互动的状态。
  二、借助动画故事,让孩子主动运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对小班的孩子来说更为明显。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会积极地模仿,所以教师在运动中的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小班孩子的活动状态。因此,教师在和孩子们共同运动时,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准确的动作、积极丰富的表情等方式来激励幼儿主动地投入到运动中。
  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小班孩子熟悉的喜欢的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自己活动起来。
  三、设置问题情景,让孩子想象运动
  设置问题情景的目的是引导幼儿不断思考、想象,使他们产生更多的创意,让幼儿的运动兴趣始终处于激发、保持、再激发、再保持的良性循环状态。
  案例:划小船
  在活动场地上,孩子们自由地推滚着圈圈,过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孩子总是重复着做滚动的动作,有的孩子将圈圈放在了一边,已完全没有了运动的兴趣,还有一些孩子则用圈圈互相撞来撞去的玩。
  这时老师就可以运用形象的语言设置问题情景:宝贝们,让我们一起来“开船”好吗?想一想船是怎么开的呢?于是有的孩子趴在圈圈上不停地用手脚交替地“划”,也有的孩子坐在圈圈里面用脚转动着表示划船,而教师则不断地用语言设置着情景:前面发现海怪,改变方向;风停了,继续前进;不好,台风来了,停止前进……尽管孩子们的动作看上去很幼稚滑稽、还很不协调,但是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却十分高涨,他们玩的不亦乐乎。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当幼儿的活动兴趣减弱时,教师只要能巧妙地设置问题情景,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进行大胆地想象,使幼儿保持着一种新鲜感,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
  四、合理投放材料,让孩子乐意运动
  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但玩具更为重要,他认为玩具有好有坏,好的玩具可以帮助小孩子身心的发展,坏的玩具便要发生许多坏的影响和危险。”陈鹤琴先生的这段话说明材料与幼儿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来支持幼儿的活动。
  小班幼儿对那些自己熟悉的、真实的、颜色鲜艳的、形象可爱的材料特别喜欢。因此,针对孩子们的喜好,我们把幼儿在生活中看到的、认识的、用过的实物,经过加工后做成了他们的运动材料。
  总之,只要把材料变得形象、生动,就能激发起孩子们对材料的兴趣,并乐于操作从而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在运动中保持积极地、良好的运動状态。
  结语: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及能动性的前提下,在幼儿的运动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观察幼儿在运动中的情绪体验,观察幼儿的运动兴趣是否有减弱的现象,当幼儿在运动中兴趣减弱时,教师应及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激发幼儿继续运动的兴趣,以便使幼儿的运动兴趣始终处于激发、保持、再激发、再保持的良性循环状态。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上四条策略正是触及了幼儿的情绪领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意境和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积极愉快的情感。这四条策略也是我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希望我的点滴经验对各位同仁有所启迪、有所帮助,你我共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