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合与共治:作为“纽带”的美丽城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不限于环境综合整治的表面改善,更不意味着传统城镇化道路的翻版,而是要从“城”“乡”关系破题、探索一条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新战略的实质是城乡关系的调整与重塑。在新的背景下,乡镇又一次成为中国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焦点。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小城镇是“城乡的纽带”,“发展中的农村需要有一个为其发展服务的中心”。因此,美丽城镇建设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有助于超越“就乡村谈乡村”的局限。
  建德市梅城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一直到1959年均为州府、路、专署所在地,之后由于陆路兴起和行政中心转移等原因而沉寂。经过一甲子的岁月,美丽城镇建设为梅城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梅城的兴衰沉浮见证了我国发展理念的转型,从城市中心的发展转向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梅城的美丽城镇建设必然要依托自身的地方性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优势,而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以及如何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过去,梅城面临着长期发展滞后、古城保护乏力的困境,而守着青山绿水的周边乡村则缺乏产业发展机会和增收的渠道。通过美丽城镇建设,梅城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将乡镇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相关经验能够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具体来看,梅城的实践能够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三个方面回应地方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第一,发展平台经济,走向城乡共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传统农业产业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难题,发展新兴产业又受制于资本、人才和信息等因素。从村庄的层面往往很难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梅城实际上是通过乡镇产业发展来破题的,集聚资源对古城进行改造和保护,依托“文化”和“生态”构建地方产业体系。古城5A级景区创建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平台经济的发展思路,即将古城打造成一个旗舰景区,集聚人气、培育其他产业机会。这就在客观上为梅城周边的乡村拓宽了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并且也为周边打造卫星景区提供了空间。依托农村融合发展的理念,走“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古镇游与乡村游之间也能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
  第二,均衡公共服务,走向成果共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在政府推动公共服务下沉的过程中,基层往往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在人口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医疗和教育服务的布局也需要服务人口和效率的问题。所以,在农村公共服务的布局上,村和镇需要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城镇的枢纽作用,通过改善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來人口集聚,并对产业起到支撑作用。当然,也要考虑城镇公共服务的辐射和下沉,使乡村受益。公共服务提供也是美丽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还关系到梅城是否能够吸引城市创业者参与产业发展。
  第三,改善社会治理,走向协商共治。美丽城镇的建设已经给梅城带来了发展的新兴气象,社会各界形成了发展的共识。古城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涉及大量居民的搬迁,这也必然涉及利益分配和调整的问题,关键是要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保障普通人的利益。普通梅城人,包括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是古城历史和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地方发展只有充分吸纳他们的意见才能真正保存古城的文化和活历史。梅城在征集普通人的梅城故事、征迁动员等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有效地推动了协商共治局面的形成。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公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