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小学新教材语文教学新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梳理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基于部编教材,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以部编教材执教过程中的某些教学实况、行动研究、理论思考等为基础,提出三大教学策略和设想:第一,有效师生互动,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第二,关注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创新活动方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第四,“科学技术”,助力语文文化传递。
  关键词:部编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个人的学习生涯有着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发展,文学素养的积累都有着极为关键的价值。由于语文这一学科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多样的课程类型和课文体裁,语文教学也一直是一线教师甚至教育研究者永恒的研究话题。近段时间,部编新教材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这套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领导并组织编写,所以具有空前雄厚的编写资源,目前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我们作为一线工作者在执教这套教材的过程中也实际地体会到了教育部层面在引导小学语文课堂在做一些变化。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经验梳理,笔者希望在本文中探讨分析基于部编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问题,希望能够既激励自身不断反思前行,又能够给同在路上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少许启发。
  1
  “有效互动”助力语文学习环境创设
  师生互动在课堂环境中无处不在,大到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与批评,小到师生间的一个眼神一次接触,师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塑造相互影响。而师生言语互动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精神不易集中的特点,为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关注互动,尤其是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笔者看来,这种掌控主要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来完成。所谓“有效”可能包含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有效的提问注重整体性、层次性、追问和停顿;第二,有效的讲解基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搭支架;第三,有效的指令基于学生的习惯养成,组织学生的课堂行为。
  在小学的六年里,学生的心理、生理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完善,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师生互动,对于这一时期学生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划分为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积极互动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正向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为学生主动表达想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主要包括多取向和多角度的表扬,接纳学生情感,采纳学生观点这三类行为。尤其是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这种课文数量减少,教学类型增加的大形势之下,纯粹的知识教学恐怕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语文课堂的要求,师生有效互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势在必行。
  2
  “素养为先”助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在小学语文中原本就占有很大的比重,“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再做大幅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加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这一现象还曾引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整个社会的热议。事实上,在笔者看来,部编版教材这“两大改变”并非是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能够理解到内涵、意蕴和用词手法等深层次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转换思维,试着从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将培养语感作为小学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具体来讲,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我们不必担心学生说不清、道不明所学诗歌究竟美在何处,只求学生能够真正感觉或者想象到诗中意境的美妙。我们也知道,现在有许多人都在诟病某些古诗词课堂宛如外科手术一般,拆解、剖析诗词,最后还不忘“缝合”起来,让学生体会一下整体。事实上,那时候“美”已经不存在了。比如,《静夜思》,即使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安排各种活动,一年级的学生恐怕很难理解,诗人李白在通过某些特定的词、短语排解心中的寂寞和思乡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一年级的孩子朗朗上口地读诗,爱上诗歌,爱上语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未来古诗教学的目的应是宽泛的、非功利的、模糊性的,背诵积累,打好语文底色、人文底色。不应局限于规定数量和推荐篇目,应以“素养为先”,开放的、灵活的适应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讲解分析、帮助理解,应重读、重背、重体味,充分发挥古诗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
  “創新活动”助力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
  我们知道,童话是小学低年级儿童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童话教学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童话对儿童教育的特殊意义。童话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已经大量出现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因此对童话教学的研究也至关重要,研究数量也在逐年攀升。笔者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通过两个平行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童话教学中融入表演活动,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和团队意识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是否融入表演活动对于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笔者在(1)班采用的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朗读、观看视频、配音、提问、讨论以及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能够发现学生基本能够达成我们预先设定的朗读、理解故事、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等目标,但是在积极主动性方面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然而在(2)班,笔者将表演活动合理融入课程设计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孩子们非常热衷于这个阅读故事、分配角色和自我展示的过程,每一位“小马”“者马”甚至“松鼠”和“老牛”都非常认真努力,在进入角色、把握语音语调、故事情节的转换等方面多次练习磨合,争取合作把演出做到完美,尤其是在课后,孩子们还会津津乐道,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变得非常浓厚,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有所提升。
  4
  “科学技术”助力语文文化传递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在被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举例来讲,我们现阶段较为常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一些研究者提出,探索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课堂师生互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互动教学的理念和可操作性的模式,也是一个很有研究意义的课题。他们还发现,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育与技术紧密融合,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在感官、情绪和理智上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有效的教学。
  从应用角度来看,我们不妨提取出部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板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众所周知,民俗文化历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民族情感的凝结,强化着民族文化记忆和心理认同。前文所述的部编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重要改变,使得语文教学刮起了强有力的“中国风”。其实,部编教材也极为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和大人一起读》《日积月累》两个栏目中设置了如《春节童谣》《剪窗花》等文章,引导学生感受传统佳节春节习俗的美好,了解剪纸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
  或许有人会提到书中的插图对于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民俗文化是有重要帮助的,正如鲁迅先生曾论述,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宣传画。的确,教科书中的插图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理解语言文字,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然而,如果合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可视化的材料,创设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甚至让学生置身民俗活动之中,随时互动,让学生在典型的、特定的场景中产生认知、情感,促进他们对知识整体统一的掌握,和谐地、全面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