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村口营建及特色塑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村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解析村口的概念及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村口的基本认知、建设理念和特色塑造手法。在基本认知方面,提出村口具有标识、导向和展示三种功能,地形地貌、植物配置、建(构)筑物、广场铺装是村口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分为植物造景类、建筑物类和构筑物类三种类型。在建设理念方面,提出自然胜于人工、简胜于繁、土胜于洋、曲胜于直、绿化胜于硬质等五条理念。在特色塑造手法方面,提出要从整体谋划、塑造场景、营造氛围三个方面进行村口空间的整体场景的营造,可从传承乡土文化、还原特定场景、写意文学作品、借用“乡愁”实物等方面表达村口的空间意境。
  关键词:美丽乡村;特色塑造;村口营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5.016?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5-0109-06?文献标识码:A
  Village Entranc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Molding
  DUAN Wei, QIN Zhenxing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village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village entrance and summariz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gnition, construction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shaping methods of village entrance. In terms of basic cogni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village entrance has three functions: marking, guiding and displaying.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plant allocation, building (structure) and square pavement are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village entranc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plant landscaping, building and building. 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concept, five concepts are put forward: nature is better than man-made, simplicity is better than complexity, mainland is better than external, winding path is better than straight road, green is better than rigid pavement. In terms of characteristic shaping techniqu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whole scene of village entrance space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overall planning, scene shaping and atmosphere building, which can express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village entrance from aspects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restoring specific scenes, freehand literary works and borrowing "nostalgia" objects.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characteristic shaping; village entrance construction
  1研究背景
  1.1問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村庄营造中,村口一直是被重视的对象,它承载着村民对于家园命运的梦想和希望,往往通过精心设计来表达。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兴起,村口的建设也备受关注。然而,由于认知的偏差和相关建设理论的缺失,村口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村口形式过于复杂,无法体现村庄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乡土特色,既不经济,又缺少乡土气息。二是机械地使用景石、雕塑、牌坊等建造方式,而且制作粗糙、简单模仿,不能体现村庄特色,出现很多“撞衫”现象。三是过于追求形式,体量过大、比例失衡,与村庄原有空间尺度格格不入[1]。
  1.2村口的概念
  村口,顾名思义就是村庄的出入口。在一些传统村落,常常可以看到形式各异、别具特色的村口,如一棵挺拔的大树、一座桥梁或水榭、一栋古香古色的庙宇楼阁等等,记录着村民的集体记忆,诉说村庄的历史和文化。当然对于大部分普通村庄而言,或许并无如此特色鲜明的标识,但往往有一段特定的路径,给人以“家”的暗示,带来“家”的温暖。因此,村口既是一段物质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从物质层面解释,村口是村庄的门户,是对外联系的交通节点,给人以心理的过渡和暗示,大部分村口都是在村庄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从情感层面解释,村口具有浓厚的情感寄托色彩,不管是匆匆路过还是短暂停留,都对其有强烈的空间认同感或归属感,具有浓烈的场所意义[2]。   1.3相关研究综述及思考
  近年来,专门针对村口的学术研究较少,多作为村庄规划建设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或从景观营造手法入手展开论述。赵之枫等提出了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村口景观营造设计方法[3];史俊伟对云南旅游型村庄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传统村镇入口景观的要素、类型和特征[4]。徐清认为村口景观的设计应秉承当地历史文脉,展示村落文化,传递人文气息[5]。王泽发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目前乡村旅游区村口的相关设计,从设计层面提出在设计村口时所需遵循的原则及所需考虑的多重因素,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赵智等从景观角度入手,以皖南古村落为例,分析村口景观的作用及其组成要素,提出村口景观的保护对策和利用方法。
  笔者认为,村口不仅是村庄对外联系的交通节点,更是“乡愁”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要以村民生活体验和情感认同为基础,从服务村庄、服务村民的角度赋予其更多的功能,体现标识性、文化性和功能性。村口空间的营造要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乡村田园景观格局,促进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避免“公园化”和“城市化”。好的村口并不是“设计”出来的,无需大兴土木、刻意营造,而是将村民心中那个约定俗成的场所赋予相关功能,促进村民邻里的交往,提升村庄的活力,让村民对其具有强烈的空间认同感和归属感。
  基于上述认知和村庄规划建设实践,笔者认为村口的特色塑造不仅是景观设计手法的创新,还要转变建设理念,摆脱“唯景观论”,既要塑造物质的“形”,又要打造精神的“魂”。本文对村口的功能、要素、类型等进行系统地梳理,结合实例提出村口空间营建的新理念和相关特色塑造手法,希望能让村口成为承载和展示地方文化和地域风情的重要载体。
  2基本认知
  2.1村口的选址
  村口的选址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确定的,一般需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村口必须选择在村庄对外交通便捷的地段,场地较为开阔,地势相对平坦,方便村民与外界联系;其次,村口应具有明显的空间特色景观特征,能够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再次,村口宜选在具有良好集聚效应的地方,利于组织村民参与文体休闲活动,提高村民互动性,以期达到较好的归属感。
  2.2村口的功能
  2.2.1标识功能
  村口是进入村庄的空间标识,是村落景观的首要展示窗口,是外人对村庄的第一印象。一些独具特色的村口,如高大的树木或耸立的牌坊等标志性景物,既在提示村庄的位置,也成为该村庄的名片[7]。
  2.2.2导向功能
  村口是村庄对外联系最为便捷的地方,具有组织和引导交通的作用。一般通过村口空间将村落内部道路与对外道路进行分割,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广场,便于内外交通的疏散与引导[8]。
  2.2.3展示功能
  村口具备文化展示功能,它见证了村庄的兴衰与变迁,展示村庄的历史与文化。一些古村落在其自身漫长的发展和变更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传递村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村口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展示空间[9]。
  2.3村口的构成要素
  2.3.1地形地貌
  地形是景观营造的基础要素,是打造村口空间形态的重要设计要素之一,也是组成各要素的重要载体。地形既包括村口周边山、水、林、田的“大地形”和该地段内的各种起伏、连接、交错而形成的地域形态,也包括小区域因台阶、坡道、水塘、平地等引起水平变化形成的“小地形”。因此,应利用原地形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三维空间,展示村口景观的地域特色。
  2.3.2植物配置
  村口是村庄重要的绿化景观节点,融休憩、健身活动和文化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设应结合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乡情,强调乡土、生态、自然。绿化配置应考虑到村民活动特点和村庄环境整治的要求。绿化简洁实用,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避免大草坪、模纹色块等城市绿化形式,创造亲切的邻里氛围。应灵活搭配乔木、灌木和花卉,形成优美的公共活动节点[10]。
  2.3.3建(构)筑物
  村口的建(构)筑物是村口景觀的重要构成,应传承地方传统建筑文化,提取乡土景观符号,通过建(构)筑物的空间形态及布局的变化,呈现具有地域标志性的村口景观特色。
  2.3.4广场铺装
  村口铺装分为广场铺装和道路铺装,不同的铺装体现了不同空间的使用特征。广场铺设一般以硬质铺装为主,在铺装方面要与周围环境和功能性质相匹配,采用简洁大方、新颖、安全、统一的设计理念,图案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材质可结合当地的乡土材料如灰瓦、青石板、青砖等,传承乡土文化。采用具有指向性的铺装图案,搭配鲜明色彩的手法,便于人们能够快速辨别指导方向,铺装材质还应根据地区的资源特点,优先考虑选用合适的天然材料,如卵石、石板、沙石等铺设路面,既体现乡土性和生态性,又节省造价[11]。
  2.4村口的分类
  2.4.1植物造景类
  选用植物营造村口能充分体现村庄的自然特征,如一棵村口大树,既是村口常见的形象标志,又是直观的入村提示,也是整个村落的生态标识,反映村庄的历史和风貌。一片小树林,既是村民避暑、交流场所,也是村庄入口标志。为烘托村庄入口效果,常采用植物群组与景观小品相结合的方式[12]。
  2.4.2建筑物类
  建筑物处于村口位置时,可将其作为村口环境的主体进行打造。提高建筑物与周边景观的导向性,比如通过配置一定规模的广场、设置必要的装饰等方式,突出入口形象,展现地方风情。如一座古戏台、一栋公共建筑、一组民居宅院,通过特色化的营造,都可作为村口空间。
  2.4.3构筑物类
  利用村口的地形地貌高差变化、外观特征,通过植物群组与景观小品组合,形成层次丰富的村口景观。如利用竹、木、石、砖等乡土材料建造的拱门,既具有强烈的方向引导,又是乡土文化的展示空间。乡土花卉搭配木质构架,形成村庄的天然指示牌。   3建设理念
  3.1自然胜于人工
  受到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乡村建设盲目照搬城市,乡村建设也呈现出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出现了道路城市化、建设公园化、建筑西洋化等趋势,使得乡村自然原生性景观和地方性人文景观逐渐减弱。村口设计要充分考虑本土现有肌理要素,结合乡村具有的原生环境,最大限度地融合及贯穿,打造属于乡村独特的空间环境。
  因此,村口营造无需大兴土木、刻意营造,而是以村民生活体验和情感认同为基础,秉承“村民心里的村口在哪里,村口就在那里”的思路,利用现状的“一草一木、一池一丘”,顺应自然、随形就势,充分攫取自然之美景,抓住地域山水之特色,通过适当的周边环境处理,营造村民心中的村口。
  3.2简胜于繁
  村口建设应根据当地经济状况,节俭建设,不可奢华。村口的尺度和规模应恰到好处,符合村庄的类型和规模。在多样化的自然生态基础上,利用村口的地形地貌和外观特征,以及现有的植物、小品、建筑、道路、广场等,保证构筑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并起到提示村口的作用。
  3.3土胜于洋
  从构筑乡村地域风貌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材料。本土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及人工材料两大类,天然材料包括土、石、木、竹等;人工材料主要指利用天然材料初步加工而成的砖、瓦等,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和质感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在一些道路铺装中,使用带有乡野村及粗糙形式的天然材料,采取非完全硬质铺装的步石、嵌草等传统形式,能够彰显乡村的原始气质,增添村庄的野趣味。
  3.4曲胜于直
  村口场地路径形状宜选择曲线。道路在将各景区分割成独立空间的同时,又起到连接各景点的重要作用。在村口有限的空间内,曲径更便于增加景观深度和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感,以实现“路曲景深”的空间意境。路径随形就势适应场地,景物曲折起伏,隐约朦胧,使风景如画般不断展现在游客面前。此外,还必须避免多向交叉路口,明確主干道路和次要道路,主干道主要解决通行问题,支路则起到连接各景点的作用,让村口看似零散的景观节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连贯的观赏路线[13]。
  3.5绿化胜于硬质
  植物是景观营造的主要素材,世界上没有其他生物能像植物这样富有生机而又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植物为园林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村口空间营造时,应更多地选择乡土植物,一方面乡土植物对当地的适应性强,栽培上及后期养护方便,另一方面乡土植物具有更强的地域特征,能够提高村庄的辨识度与吸引力。植物相比硬质化铺装更具有鲜活的色彩及生命力,也有更多的组织与表现方式。既可以选择姿态优美、体形高大的乔木孤植作为村口标志,展示植物个体的姿态之美,也可以通过丛植和群植等多种方式形成层次丰富的生态景观型村口形象[14]。
  4特色塑造手法
  4.1整体场景的营造
  4.1.1整体谋划
  村口是外部环境与村庄内部景观的衔接点,因此,村口的设计既要考虑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同时也要兼顾与村庄内部环境的融合。在交通组织上,应注意村庄外部交通和内部道路的关系,合理组织各自的交通流线,一般宜在村口设置停车场地空间,方便内外交通的转化和衔接。在外部环境方面,要考虑村庄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村口空间与外围山、水、田、林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统一。在村庄内部空间方面,村口设计应与村庄风貌相融合,在整体考虑村庄空间序列的基础上,强调村庄的景观轴线,形成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格局。如温州屿山村的村口设计,在考虑村庄形态与屿山的共生关系基础上,设计一个由篱笆、石墙、景观亭、农房构筑的入口空间,既强化了村口与村庄、山体的空间关系,构筑“山—村”整体空间景观序列,又塑造了一个乡土、悠远、宁静的空间氛围(见图1)。
  4.1.2塑造场景
  村口场景一般是由标志性的实物及建筑、绿化、场地等组合而成的空间场景。标志性的实物宜具有相对突出的视觉效果,形成鲜明的村庄门户形象;空间场景可采用空间抑扬、收放、虚实对比等设计手法,形成空间形态与尺度的变化,增强趣味性。宜依山就势,营造步移景异的观景效果,不宜缺乏层次和变化的平铺直叙。例如苏州市东林渡村结合民居建筑,将村口设计为苏式园林院墙和月亮门形式,实现村口标识和村庄建筑的完美融合,通过院墙的“围”和月亮门的“透”进行空间划分和融合,通过广场、水池、曲径、乡土铺装,打造地域感和识别性强的村口空间(见图2)。
  4.1.3营造氛围
  村口作为村庄内外空间的联系,应从人的感受出发,考虑氛围的营造,让村庄充满温情。在村口空间打造适宜的尺度、悠闲的氛围,让无论是辛勤劳作的村民还是外来的访客都能获得安全、舒服的精神放松,让每日的匆匆路过或者短暂停留,都具有强烈的空间认同感和归属感[15]。例如昆山市金华村临近城市快速路,作为到村庄的过渡区域,其村口通过地形缓坡、毛石材料、乡土物件、乡土植被等元素,营造提供舒适、悠闲的意境以转变外来快速行驶的氛围,使游客放慢脚步,重整心情(见图3)。
  4.2空间意境的表达
  4.2.1传承乡土文化
  在村口设计中要研究村庄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变化,分析村庄选址与格局、建筑遗存、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挖掘梳理村庄传统资源,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在保留原有村庄格局与风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法,打造具有新时代背景下的古今融合的特色乡村村落[16]。例如连云港小芦山村是一座水利移民村,村内保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设施,具有较强的年代感和历史记忆。在村口打造中,设计对水利设施等文化元素加以提炼,提取现状水利设施的石砌结构和拱门形式,打造村口标识。同时,在村庄入口处设置水利移民铁板雕塑群,烘托水利文化氛围,并体现村民敢想敢干的移民精神(见图4)。   4.2.2还原特定场景
  传统的农村劳作、农民生活的场景也是展示村庄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针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场景进行挖掘、还原,汲取设计灵感,展示“乡愁”味道。南京市桦墅村是一个传统农耕村庄,其村口利用一台废弃的拖拉机,背靠大树,前面种植花卉,布置成乡村劳作的场景,形成特色村口景观。沛县安庄村是一个渔民村,根据渔村的特点,利用一条废弃的木船,搭配蓑衣、渔网等渔文化元素,结合乡土植被花卉、矮凳石墩等要素,还原打渔的工作场景,传达乡村文化,彰显村庄特色(见图5)。
  4.2.3写意文学作品
  通过植物本身蕴含的象征意义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意境,也可借助植物抒发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岁寒三友”中松的苍劲古雅、梅的傲雪怒放、竹的高风亮节。利用植物赋予了人格化内容,创造不同的文化意境。某村口设计通过设置景观墙、茅草亭,并种植一片竹林,将村口场景掩映在竹林之中,表达出隐逸、闲适的村民生活意境,展示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精神风貌(见图6)。
  4.2.4借用“乡愁”实物
  挖掘村庄的特色文化,利用磨盘、水井、水缸等老物件、旧农具等充满“乡愁”的实物,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将其在村口进行展示,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或乡土风情,实现景观和功能的双重效益[17](见图7)。
  5结语
  简言之,村口是整个村落景观的第一展示,一些传统村落村口的独有魅力来源于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沉淀和积累,最終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当今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应从一个微小的局部出发——“村口”出发,努力回溯传统,促进乡村的特色彰显。
  参考文献:
  [1]毛靓,李桂文,何建清.农村乡土特色景观保护策略研究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8,26(6):49-52.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08.06.015.
  [2]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建,赵之枫,郭玉梅,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史俊伟.传统村镇入口景观的心理诉求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5]徐清.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危机[J].中国园林, 2007,23(6):83-87.
  [6]王泽发.乡村旅游区村口设计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398-401.
  [7]赵智,邹桂武.皖南典型古村落村口景观初探[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2):37-42.
  [8]胡小琴.浙江省乡村村口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6.
  [9]晏丹萍.冷水江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10]林小枫.园林绿化中地形的营造[J].科技风,2013(15):150-150.
  [11]曾永生,李国新.新农村村庄景观环境改造探讨——以北京市朝阳区大鲁店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25(7):54-59. doi: 10.3969/j.issn.1002-8439.2007.07.017.
  [12]岳文秀.特色型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3]叶仰蓬.基于景观一体化的村庄整治与旅游度假区开发实证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30(8):99-10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2.08.027.
  [14]石玲玲.浙江省现代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15]郭佳,唐恒鲁,闫勤玲.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9,27(11):86-91.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9.11.021.
  [16]李斌.浅析余姚市四明山区村庄整治规划——以余姚市梨洲街道燕窝村为列[J].中外建筑,2012(8):62-64.
  [17]苏少锋,刘维团.村庄规划过程中有关乡土景观保护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6,24(10):43-44.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06.10.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