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小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却困扰着小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文章以湖北省秭归县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我国小城市的交通特征与共性问题,提出了小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思路及策略措施,为其他类似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城市;交通系统;交通改善;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08-0055-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small cit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traffic problems are perplexing the work and life of small city residents. Taking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problems of small citie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traffic system of small cities.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urban traffic system improvement governance.
  Keywords: small city; traffic system; traffic improvement; humanized design
  以县、县级市为主的小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小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困扰着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本文旨在以小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小城市的交通特性,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简述了小城市交通改善的应用与实践。
  1 小城市的交通特性分析
  1.1 小城市的定义
  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的划分标准,小城市为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
  1.2 小城市的交通特性
  我国小城市普遍存在以下共性的交通特性:(1)城市规模较小,路网系统不完善。相对于人口规模超过50万的大中型城市来说,小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相对较小,大部分小城市的老城区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和设计,小城市的道路网络系统普遍不完善,主干路占比过高,并同时承担通过性交通与服务性交通的功能,而支路数量明显偏低,急弯、急坡、断头路较普遍。(2)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交通秩序较差。由于缺少合理规范的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较不完善,部分设施因使用年限较长过于陈旧、品质较低,已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与此同时,在学校门口、繁忙街道、急弯急坡路段、视距较差交叉口等处的警示、指引、隔离及安全设施缺失,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3)个体交通发达,公交吸引力不足。受到城区规模的限制,小城市的出行距离普遍不长,因此以电瓶车、摩托车等二轮车为代表的个体交通方式较为发达,是小城市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二轮车辆的行车轨跡不稳定,极易干扰道路上小汽车的正常行驶,进而影响交通秩序。随着公交优先策略的普及,近年来,小城市也逐渐开始推行公共交通系统,但公交的灵活性差于个体交通,吸引力明显不足。(4)静态交通设施不足,停车缺口巨大。小城市的城区建设年限较早,相关停车设施的配建严重不足,近年来居民小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而停车设施的供给速度远不能跟上停车需求的增长,近乎小到可以忽略的停车成本导致小城市出现巨大的停车供给缺口,路边违章占道停车现象普遍,“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严重影响小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5)慢行交通空间被侵占,城市缺乏活力。小城市的出行距离较短,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低碳绿色的慢行交通出行方式本应该是小城市交通出行的主体,而早期“以车为本”的设计理念导致城市慢行空间被机动化交通侵占严重,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宽度较窄,可供休闲、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不足,城市缺乏活力。
  2 小城市交通改善策略分析
  针对上述小城市的交通特性及共性问题,小城市的交通改善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交通精细化设计为理念,关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细节问题,注重交通设施的优化与品质提升,营造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
  2.1 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梳理现状道路系统的道路等级、红线宽度、交通组织方式及功能定位,通过路段局部拓宽、交叉口渠化设计、交通信号优化、交通组织优化等方式,打通城市断头路,提升片区交通微循环,改善道路的通行条件;合理利用交通隔离护栏、渠化岛、渠化标线等设施,规范交通秩序;针对视距不良交叉口、急弯、急坡路段,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保障驾驶员及行人的出行安全;更新陈旧、破损的交通设施,统一交通标志牌的设计风格,提升交通设施品质。
  2.2 挖掘老城区停车潜力,改善静态交通环境
  针对大部分小城市“停车难”、“行车乱”的问题,充分挖掘老城区的停车潜力,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在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利用道路的富余空间划定路侧停车泊位;充分挖掘建筑边角地块、小区绿地、学校操场地下空间的停车潜力,增设立体停车设施,进一步增加停车供给;城市新建住宅及商业综合体严格按照规范指标要求配建停车设施,提高新建停车设施的利用率;完善停车管理措施,杜绝路边违章占道停车,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政策,提高停车设施的周转效率。   2.3 提升慢行空间,营造低碳舒适出行环境
  遵循“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设计原则,清除人行道占道停车,清除人行道杂物、杂乱广告牌,保证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慢行交通空间,保障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增设行人护栏、行人指引牌、自行车停车架等设施,在人流量较大的路口抬升人行过街路面,保障慢行交通通行安全;在城市街道主要节点,增设公共座椅、晴雨连廊、遮阳伞、绿化植被、景观小品等设施,提供行人休憩场所,增加城市街角空间活力,营造低碳舒适出行环境。
  3 湖北秭归县中心城区交通系统改善案例
  3.1 案例概况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全县总人口约37万人,属于典型的“小型城市”,其中心城区位于县域东南部的茅坪镇,是上世纪90年代老县城搬迁建设所在的区域,本次交通改善的重点为中心城区内的老城片区。
  3.2 现状及问题分析
  (1)道路交通系统。秭归城区受地形条件限制,道路系统总体以自由状布局为主,城区的红线普遍偏窄,小汽车出行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秭归城区交通在高峰期间整体运行情况较为顺畅,但由于部分交通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交通秩序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a.道路条件受地形限制,存在较多急弯、急坡路段及错位、异形、视距不足交叉口,而城区交通设施的建设滞后于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交通设施精细化设计考虑不足,交通秩序急待提升;b.交通設施设计不完善,未形成统一标准,品质有待提升。(2)静态交通系统。秭归城区的住宅多为九十年代县城整体搬迁时建设,建设年限较早,住宅用地并未规划配建停车设施。同时,城区在早期建设时内也未考虑到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并未规划建设足够的公共停车场并预留充足的停车设施用地。秭归现状的停车设施基本上以路侧及人行道停车为主,城区内仅有少量公共停车场。静态交通系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a.小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停车设施供需配比不合理,停车位缺口巨大;b.路内停车位未统一规划,违章停车现象较为普遍,停车管理力度有待提高;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周转量及使用率不高,造成停车资源闲置浪费。(3)慢行交通系统。早期“以车为本”设计原则下的道路系统忽视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导致现状慢行交通的发展空间不足,品质不高,问题主要体现在:a.部分路段未设置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也存在不连续、宽度不足的问题;b.严重的占道违章停车问题,导致秭归城区现状慢行系统空间被大量侵占;c.城区内虽建设了公共绿地空间,但缺乏公共座椅等休憩设施,城市街头公共空间缺少活力。
  3.3 改善措施
  (1)道路交通改善方案。规范道路交通行车秩序,对城区在主要路段增设路中分隔护栏,在行人、非机动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设置机非隔离护栏及人行护栏;针对城区现状秩序混乱、设施不完善的交叉口,提出优化方案,进行渠化改造,完善交通标线,更换标志版面,增加护栏、示警桩、消能桶、岛头灯等交通安全设施,更新信号控制设备,优化信号配时方案。结合城区受地形环境影响,急弯陡坡路段、安全时距不足交叉口较多的现状,提出急弯陡坡路段的“五个一”安全设施标准化设计,即:一组横向及纵向减速标线、一块反光凸镜、一组停车让行标志牌、一组弯道警告标志和限速指示牌、一组地面提升文字,并辅以粗集料沥青路面及良好的停车时距设计,保证这些路段及交叉口的行车安全。(2)静态交通改善方案。充分挖掘城区道路的路内停车潜能,结合路段的宽度、现状交通组织及富余通行能力,调整城区部分次支路段的交通组织方式,设置路侧划线停车位;利用老城区边角地块设置多层立体停车楼,对小区内部的可用空间和局部绿化进行改造,增加公共停车位,新建住宅小区应严格按照停车配建指标建设停车设施。同时完善停车管理措施,杜绝违章占道停车,并制定适宜的停车收费政策,建设停车智能管理及诱导系统,进一步提高老城区停车资源的利用效率。(3)慢行交通改善方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城区慢行空间,优化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设计,保证慢行通道的连续;在商业繁华、行人过街需求大的路段设置与商业中心整合的立体过街设施,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在有条件的路段抬升行人过街横道,使人行道与人行横道连成一个平面,做到无障碍设计的同时引导车辆提早减速;对非机动车道采用彩色沥青铺装,在人流集散点设置自行车停车架。改善街头广场的行人公共活动空间,增加绿化和遮阳设施,设置座椅供行人休憩,并在交叉口附近完善行人导向系统,营造低碳、舒适、充满活力的慢行空间。
  4 结束语
  由于建设年限较早,小城市的交通问题普遍体现在设施不完善、行车秩序乱、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小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功能需求及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注重交通设施设计的人性化、精细化及品质化,挖掘交通系统潜能,提升设施利用效率,致力营造安全、低碳、舒适的小城市交通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8)[R].2018.
  [2]杨明,过秀成,於昊,等.老城区交通特征、问题解析与改善对策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2(4):82-86.
  [3]张立媛,陈萍萍.老城区交通改善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3(2):134-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