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个案阐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以浙东传统音乐作为背景,将培养当代学生传承传统音乐文化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以校本课程这一书面形式呈现。作者张蕾通过对浙东传统音乐的整理与叙述,为读者铺开整个浙东地域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为现今浙东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了新内容。
  关键词:浙东音乐;音乐教育;校本课程
  中国的传统音乐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世界民族音乐中闪闪发亮的明星。如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速度日益加快,外来文化虎视眈眈,新兴文化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导致传统文化日渐被人民漠视。当代人民接触传统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青少年们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洗脑,中国传统音乐一直面临着如何传承、发展的严峻形势。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工作者们开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在秉承自身固有特征的前提下加强研究、教育与宣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也一直是理论工作者们努力的方向。浙东一带的音乐思想核心被研究者们认为是源于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心学的结合。清代的浙东学派就体现出了崇尚真性情与强调创新的音乐思想,这对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解放思想、发展个性都给出了良好的借鉴作用。当代,情感特征被研究者们表明足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对创造的激情,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行为并展示自身个性与音乐的创造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对听赏能表达出独特见解,每一个学生的音乐表演都足够个性化。《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中主张用艺术陶冶实现情感教育,让传统音乐的魅力唤醒学生的民族之魂,这种美育代替“填鸭式”说教的书本教育形式对在当代社会来说也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的正式发布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如何在有机地、高效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各省市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紧跟国家与时代的步伐,并以行政的手段区域推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成为现在热议的话题。校本课程的研发属于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互呼应的课程研发模式,而音乐类的校本课程研发则是校本课程研发中的一种学科呈现形式。《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作为一本地域化的音乐类校本课程,具有可取之处。
  一、浓厚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支撑
  浙东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依赖浙东地区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精神文明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等潜在性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浙东文化的根基源于古越文化,这种文化一直积淀在越人的心理观念中,即一种敢为人先、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稳定性的地域心理结构。自宋代起,自由的学术环境就造就了浙东一带文化的繁荣,产生了南宋浙东学派、朱熹理学这样的新儒学,他们的音乐思想于宋代就开始独放异彩。而至清代时,浙东学派音乐思想中的多数观点对于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起到积极作用,且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传承价值,乃至当代,都可作为人民修身养性的重要思想。浙东一带自古就有如此深厚的音乐思想理论支撑,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载体。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浙东传统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在浙东人民的骨髓与血液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将浙东的传统音乐编成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浙东传统音乐的产生发展与传播所带来的强大地域凝聚力,这是浙东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是浙东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梁启超先生曾说道,“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钥匙的秘密都掌握住了。”美育一直是国家提倡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若从情感教育着手,唤醒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得以傳承才有发展”,只有青年一代对传统音乐有了感性认识才能让传统音乐更好地发展。可以想象,这也是张蕾教授响应杨和平教授编写《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的初衷,同样也是此著作的亮点之一。
  二、浙东传统音乐研究与音乐教育的成功结合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对于是否要编写校本教材一直存在争议。不可否认的是,传统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亟待物质基础的支持。若将地方音乐文化放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时间、地点、内容可以得到保证这一点将是大大的优势,同时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书面传承的实现。如此一来,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途径,编写校本教材是必不可少的。让地方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有书面传承,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在未来得到长期且有效的实施。《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是一本典型性的以开发地方音乐素材资源为特色的音乐类校本课程。从目录分类上来看,此书涵括了浙东一带的传统民歌、传统歌舞、传统戏曲、传统曲艺与传统器乐,虽然每种音乐类型下设分类并不多,考虑到篇幅与教育价值,可见作者已尽量采取优中选优,并从各类别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以供读者欣赏。但就浙东传统音乐研究来看,已可见编写时的资料收集之完备。如第一节“舟山民歌”中,将舟山民歌划分出渔歌和号子。此书于音乐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音乐校本课程研发的合并来说是一个成功案例,将校本课程开发与音乐教育科研相结合,通过音乐类校本课程研发解决当代学校音乐课程中地方性音乐课程内容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为逐步完善浙东地区富有地方音乐特色的地区音乐教育做出积极且有价值的探索。这样一来,《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的编写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音乐课程中浙东传统音乐内容缺失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注重地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与艰巨性,同时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这两者的成功结合造就了此书的意义所在。
  三、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方式
  音乐校本课程应有助于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编写上来说,音乐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出这一要求,承担起传承地区音乐文化的责任。《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环节以更好地让学生对浙东传统音乐有所体验。教材编排尽可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徐徐图之,将浙东传统音乐呈现给不同阶段的学生。作者将采集的音乐素材分类为传统民歌、传统歌舞、传统戏曲、传统曲艺与传统器乐,再从各类别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以谱例形式呈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作者分为知识点导读、体验与赏析、学习与表现、拓展阅读材料、课外实践活动五大部分,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歌唱、欣赏、知识拓展、音乐实践活动五个板块加深学生对浙东传统音乐的体验。在编写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课程内容设计上,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对课程内容素材的选择上主要以图片、谱例等直观形象为主。在课程设计中,根据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过程来调节内容的顺序。
  注重浙东传统音乐与浙东文化的结合。每一节的开头都有“知识点导读”,力图用精炼易懂的文字介绍有关浙东传统音乐与精神文化知识,强调课程的人文性。
  通过图片的形式将浙东传统音乐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种类的浙东传统音乐。作者在每一节都准备了图片和谱例以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音乐形式,像是区域地图、音乐表演形式或是人物画像。
  螺旋式加强的音乐训练系统。对于一个浙东传统音乐的知识点,校本课程中总是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循环往复,循序渐进进行变式训练。音乐知识点靠一次性学习是无法完成的,通过螺旋式的呈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一个音乐知识点。
  总之,《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浙东浓厚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支撑,浙东传统音乐研究与音乐教育的成功结合,再加上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方式,这三点从实施的角度上来说造就了《浙东传统音乐欣赏校本课程》。学生享受到了浙东传统音乐的体验,加强了音乐兴趣,提高了音乐能力,教授过程中音乐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也得以培养,提高了业务水平。此著作满足了学生音乐兴趣的提高,浙东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音乐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同时为浙东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当然任何事物无法得以完美,校本课程总会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可进一步深入之处,其无法解决所有课程问题。如一些实证研究尚待考证,再一点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共通问题,即如何保证教材的实施等等。在未来,只有通过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会贯通,各取所长,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指导老师:杨和平,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3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