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堂中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弘扬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民歌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它能够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被传承和流传下来,说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守正创新,教师要积极将我国的传统民歌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民歌之美;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民歌之美;做好延伸拓展,让学生体验民歌之美,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美的情感体验,真正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音乐课堂;传统民歌;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民歌是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它能够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被传承和流传下来,说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传统民歌传承和弘扬下去。以笔者家乡所处的川北地区为例,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深情优美的打夯歌山歌调等。据了解,仅流传于阆中地区的民歌就有1000多首。针对本地这种资源优势,音乐老师就应音乐课堂中充分挖掘民歌的价值和魅力,利用音乐之美熏陶学生,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弘扬。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民歌之美
高质量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更能从中获得艺术的熏陶、美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歌,不能生硬,不宜强迫。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关注同学们的个性需求和反馈,依照学生们在教学中表达的肢体方面的信息,比如笑容、动作和神情等方面的细微之处,觉察学生的传递信息。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通过此种方法真正实现迎合同学们的需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确保生成方面自然有序,在合理的音乐教学设计中让传统民歌得到继承和弘扬。比如在学习歌曲《大田栽秧行对行》时,首先就歌曲的时代背景、调性向学生做一个简明的介绍:这首歌曲由原生态民歌经收集、整理、改编而成,曲调优美婉转、感情真挚动人,细腻地刻画了栽秧劳作的情景,反映了千百年来阆中人的情感世界,虽历经多年,但仍然春歌如莺,悦人耳目。了解山里人出门就上坡,上坡就唱歌的生活、劳动的情感体验。再让学生了解婉转、细腻的小调特性。在學习欣赏《晾衣裳》这首民歌时,我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词“清早起来上山梁,摘片树叶吹响响。妹妹听见树叶响,假装出来晾衣裳……”接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这首川北民歌,让学生体会那抑扬顿挫、朴实浑厚、穿透云霄的歌声,接着我给同学们介绍了这首歌曲的出处——阆中古镇老观镇,介绍了老观镇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历史传承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这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如何成为中国民歌之乡的。多年来,我收集了很多阆中儿歌、民歌,结合现行教材篇目和学生们的需求,有计划地插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二、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民歌之美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素材和生活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关于传统民歌的话题,更加细致深入地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本次课程所要继承和传承的民歌,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围绕背景、意境、情感等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发散同学们的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传统民歌之美。比如,在学唱《阆中之恋》当中,教师可以从歌曲描绘的当地社会民情入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服装、民居、饮食以及特色等,让同学们在欣赏和观察的过程中关注到歌曲所传递出的音乐语言和风土人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共同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比如,在学唱《四季花调》时,音乐教师能够发现多数同学对高潮部分十分熟悉并且还能够随着哼唱,但在高潮之外的部分出现了心不在焉或者是不熟悉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歌曲的时候,与学生协作配合,在开头部分由老师领唱,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当到达高潮部分的时候,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加深学生对歌曲的了解。当然,由于作词作曲都具有它的时代背景,因而老师也可以对歌曲的词、曲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同学们锻炼及时翻阅资料进行丰富和充实自己知识的习惯,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们逐步融入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音乐中的美。通过课良好的交流互动沟通,不仅能够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民歌的美感。在这个学习和引导的过程当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们探索传统民歌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们学到了知识,开拓了思路,发散了思维,有效提升对传统音乐的认知,激发了传承和学习传统民歌的兴趣。
三、做好延伸拓展,让学生体验民歌之美
音乐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课外的音乐活动、欣赏、体验等,更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并且音乐本身就具有相通性。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并引导同学们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做到课上与课下、室内与室外有机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体验民歌之美。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才是艺术的源泉。比如,为了培养同学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方面的作业或任务,在生活中寻找大自然的声音。有的学生反馈,说清晨走进森林,听到鸟儿歌唱的声音,听到树叶哗啦啦的声音,听到昆虫鸣叫的声音的时候,感觉非常悦耳,听着很优美;当听到家乡红白喜事上敲的锣鼓的声音,听到骏马嘶鸣的声音,听到海浪波涛汹涌的时候,感觉到非常壮观,非常震撼。再比如,学唱《阆苑仙葩》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在课下在家长的帮助下,共同欣赏《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并让同学们在学习唱段的同时,认真体会唱词中所蕴含的优美的意境。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简单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德育教育的洗礼。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音乐教学中将课上与课下有机融合,校内与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全方位体验音乐中的道德观念。
音乐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学生学习、生活乃至以后工作中都将发挥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人生学习重要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面对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通过学习音乐,不仅能学习到一定的音乐知识,而且能体验音乐给自身成长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如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歌,使音乐教学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发展,音乐教师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本文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做好课外的拓展延伸三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使传统民歌更好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继承的一些思考。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人的情操,纯洁人的心灵。我坚信,只要教师细心用心,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创新音乐教学艺术形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需求和学习方式,主动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一定能让学生们真正喜欢传统民歌、学习传统民歌、享受传统民歌。
参考文献
[1]牛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适应与发展的思考[J]. 2017(5):101-105.
[2]毕宏伟.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探寻[J].戏剧之家,2017(4):2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