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建树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实施新型的、科学的艺术教育,改变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要求通过模仿掌握技能技巧;强调精神创造的意义,强调艺术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发展的影响,给儿童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儿童在创造活动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儿童内在精神的创造性的显现。
  [正文]
  一、艺术教育是综合性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的课程结构状况,提倡学科的综合,《纲要》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相对领域,艺术教育作为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在不同的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多门类的艺术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实现多种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连接。
  幼儿往往以整体、形象、直觉的方式把握世界,应着重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对艺术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综合艺术教育能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艺术能力的形成环境,因为无论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还是整个人类的早期,说、唱、舞、画等艺术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的更自然、更容易活潑多样,所以艺术教育也应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划,为幼儿营造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二、传统艺术教育的反思
  艺术教育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所重视,到底什么是艺术教育,是仅仅让幼儿学会唱几首歌,跳几支成品舞,画几幅看似很象的画,就是艺术教育吗?很显然不是,那只是幼儿掌握由某一技能后的表现。然而家长和社会以及部分的老师仍以此标准来看待艺术教育,重视技能的培养,这是对艺术教育理解的偏差。
  学前阶段是特殊的教育阶段,普遍教育不普遍,基础教育不基础,我们能以成人的观点去看待幼儿,幼儿往往以整体、形象、直觉的方式把握世界,应着重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对艺术的整体感受和理解。在我国艺术教育由于受到科技理性的影响,长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轻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整体感受,欣赏和理解。
  从绘画角度而言,许多研究者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些划分大同小异,最贴近实际是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四个阶段,回首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对照儿童绘画的发展进程,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发展顺序恰好相反,美术史的发展变迁是写实——象征——抽象;而绘画发展进程,则是抽象——象征——写实。儿童美术发展过程和空间认知发展过程同样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回首近50多年的幼儿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老师常常在黑板上画一幅图,要求幼和照葫芦画瓢;这种模仿攀篇如同如来佛手掌,孩子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去,把幼儿美术定位于写实模仿是遵循艺术的起步程序,幼儿模仿画教学是一种历史性的误会,这是不可取。因此,在了解幼儿绘画的特点后,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就要特别重视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意志,教学中不顺应天性就会事与愿违,所以在教画中要处处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美术创作,不勉为其难,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幼儿。同样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幼儿千篇一律的弹奏同一支练习曲,学唱同一首歌,跳动同一个动作,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掌握,以致出现幼儿糊乱涂画,用板凳砸钢琴表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这种艺术教育的后果是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下降,直觉、整体的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经验极度缺失,同时在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泯灭了。
  《纲要》在目标定位上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体现了艺术的本位价值,学前艺术教育的本位价值不在于技能,而在于兴趣,幼儿年龄限制脱离兴趣,是以成功牺牲孩子的兴趣为代价,要幼儿真正喜欢艺术教育,而不要框架,4—6岁是创造性的开启期,必须给予每个幼儿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从小喜爱艺术,具有用绚丽的画笔,美妙的声音、优美的动作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当然,并不是说技能不重要,重视技能有个度的问题,只有当孩子在表达过程中遇到困难才需要教的东西,也就是说自由表达先于技能学习,技能只能是附属,因为幼儿艺术的教育落脚点,不同于专业的艺术教育,它不以幼儿掌握扎实的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希望幼儿在自由、宽松的艺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艺术,获得艺术感受,学会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俗的说:“只要孩子产生兴趣,任何技能都会完成。”
  面向全体幼儿,不是艺术家培养,不同娴熟技能的培养,只是关注和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鼓励他们运作不同的,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价值,形成个性的审美情趣。《纳要》对个性化艺术学习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发展幼儿独特的审美感知,提高其艺术能力,而且有利于幼儿良好自我形象的确立,因为幼儿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是他们的自我拓展,也正是艺术品中幼儿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思维实体存在的,并由此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改善自我形象。
  三、提高审美素质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他们的美感和鉴别美,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智和和身体健康发展,艺术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幼儿的艺术教育相对或人来说,还是比较“幼稚”的。幼儿无论有多大的艺术潜能,仍然不具备接受系统艺术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基础;其实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的任务。可以说,幼儿艺术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主心骨”的,脱离了这一“主心骨”,幼儿艺术教育就会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另一角度看,即使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幼儿的艺术教育会因没有审美“根基”而变成“无源之水”或“空中楼阁”。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只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技术、数学和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幼儿美育只是有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同时,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堂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按照美进行幼儿园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创设是美育潜课程的基本要求。自然或人工景物的合理布局,教玩具、活动材料及教育设施的完美结构和诱人外观,教师在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堂美育对幼儿性情的熏陶和美的言行广泛且普遍的激励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纲要》解读、《现代教育思想》,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