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略得当 情节完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样做确有道理
公正,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德之一。在六年级,我的公正却遭到同学的厌恶……
六年级我阴差阳错地当上了课堂委员,也就背负起了记名字的“重任”。
科学课,和平常一样,又是一节令我头疼的课。刚踏进科学教室,打闹嬉笑的同学就数不胜数。我无奈地拿出笔和小本本,扫视一遍教室后,咬牙记起名字。一个,两个……忽然间我停住了。
“是我朋友的名字,我记还是不记呢?”我写上她的名字,皱着眉又偷偷画掉,思考片刻后又重新写上。一种沉重感压迫着我。
“今天名字很多啊,”江老師不满意地说,“有xx、xx……还有班长!”教室的气氛顿时格外安静,我感受到几双憎恶的眼神看着我。
下了课,我夹着书准备去老师办公室。“哟,这是又记了多少名字啊?走这么快!”班长嘴角一撇,阴阳怪气地说道。全班同学都齐刷刷看向我,对我指指点点。在这短暂的一分钟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不满,暗地里骂我……“呵,你们不满是吧,认为我错了对吧?好啊,去和江老师说,就说我乱记名字,去啊!”我心中一阵委屈,将书往地上一摔,哭着跑出去了。(班长公然发难,但前文让“我”无比纠结的朋友为何消失了?)
“我真的错了吗?”我走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问自己。那些不满声像针一样扎进我的心脏,眼前不禁再次模糊起来。我咬咬牙,用手抹去眼泪,倚在迎春花墙上,希望借这一丝丝的美好来拂去我内心的痛点,希望借一阵清风找到答案……(答案如何找寻?这段心理描写本应是行文的重点,很可惜叙述并不充分。)
现在我明白了,我是对的,我的公正是对的。一个国家如不公正,何来安宁?一个世界如不公正,何来美好?(大谈国家和世界的公正,流于空话。)
失误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的习作,题目为“这样做确有道理”。这个标题看似寻常,其实暗藏玄机。“这样做”表明这篇作文应该记叙一件事情,“有道理”表明所记叙的事情应该揭示出某种道理,而“确”则表明小作者对这一道理的认识经历了从怀疑到坚信的过程。正是小作者这种认识的深化,才使得行文叙事有曲折之致。
在本文中,小作者担任课堂委员,秉承公正之心,记下课堂上讲话的同学的名字,没想到却因此遭到了同学们的排斥和谩骂,小作者也在被孤立的痛苦中对公正这一道理产生了怀疑。最终小作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重拾了“公正”的坚定信念。这一事例的选择,是足以支撑题意的。不过在具体的叙述中,行文还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
1.详略不当导致结构失衡。记叙文的写作,详略尤须得当。本文所叙事情,重点应该放在小作者对公正这一道理的认识所经历的从怀疑到坚信的过程,也即作文倒数第二段的心理描写。可小作者在记叙事情的起因、经过时花了大量笔墨,而涉及这部分心理描写时却一笔带过。心理描写的不足使得作文结尾道理的“明白”显得突兀。
2.结尾的大话导致说理空泛。小作者主要写一个班级关于“公正”的故事,但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将“公正”肆意拔高,大谈国家甚至是世界的公正。作为一篇记叙文,如此空泛疏阔的说理没有任何意义。就事论理,落到实处最好。
3.人物的设定导致情节松散。作文中能够识别身份的人物一共有4个,即“我”、江老师、“我”朋友、班长。小作者最初对记名字的纠结,即对公正信念的动摇源于自己的朋友。为此,小作者记名字时写完又删,删完又写。但是这一重要的铺垫在后面竟然没有下文。后来小作者交上名单后,所遇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班长为首的同学们。班长这一人物的出现便显得有些突兀。前面所做的铺垫和后面的矛盾爆发不连贯。如果将班长和朋友这两个人物合二为一,那么整篇作文的情节发展就浑然一体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班长和朋友的确是两个人,那么这样修改作文不就是说谎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作文所言的真实是生活体验的真实,而并非简单的生活经历的真实。作文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对生活素材进行合理的提炼加工,从而达到使作文具有更真切感染力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