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的相关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几点解决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  校园安全管理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248-01
  1.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基于目前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情况来分析,现状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首先,学校缺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导致学校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学校缺少法律依据。其次,学校的安全宣传与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最后,学校安全检查工作的落实力度不够。很多中学对于安全检查工作的落实过于形式,没有做到预防为主,导致发生问题时不能马上应用措施进行解决,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2.优化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2.1依据学校安全管理具体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如此,校方必须充分依据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制定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继而确保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和落实,让安全管理工作有理可寻、有据可依,保证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性。比如,学校门卫管理条例、校外车辆、人员入校登记管理机制、学生在校期间请假出校登记和检查假条管理机制、定期对校园房屋、水电、消防设备设施检查机制,从而做到有效预防、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制定校园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确保校园消防相关各种装置设施安全可靠性;制定校园电力、用水设备装置定期维护检修管理工作机制;制定校园食堂安全管理条例,确保校园餐饮安全;并设置校园卫生机构,设有专门的校医和医疗设备及常用应急药品;制定校园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具体可通过与本地公安、消防和派出所形成联动的形式,一旦出现安全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应对。
  2.2重视校园安全宣傳和教育工作,强化教师和学生自身安全意识
  对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来讲,不仅是校园管理者更需要全校教师及职工的全员参与才能确保校园管理工作的切实有效性,并且应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不动摇,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严格落实全员“一岗双责”工作机制,采用多种形式和策略引导和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来,应将安全教育宣传和教育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从而不断强化全校师生安全意识,打造一个以教育宣传为先、预防为主的校园安全管理大环境,继而有效降低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切实提升中学校园管理工作质量和有效性。具体可通过在个年级段各学科教学中,将安全教育通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让学生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培养安全意识;利用每个星期的班会让学生以安全、自我保护、辨别诈骗、交通规则、消防急救、急救逃生等为主题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自我保护、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提高安全自保意识;在安全教育宣传方面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海报以及每周的升旗仪式演讲等向全校师生宣传安全知识,引导全校师生、教职人员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性。
  2.3注重日常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环境
  对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来讲,应切实将预防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校园安全检查工作应具体包含对各年级教室、各科室的检查及自查,比如教务处对教学实验展开安全检查,后勤部对学校各项硬件设备装置展开定期维护检查、各年级班主任对学生寝室展开日常安全检查工作等,同时校方也应定期开展全校范围内安全检查工作,可以每周为周期并制定安全检查工作重点,注重安全隐患的排查以及安全教育,同时将日常安全检查详情记录到“校园安全管理档案”当中。除了设置每星期定期日常安全检查以外,也可在平时通过随机抽查、暗查等方式,有效避免校园安全日常检查工作形式化,确保安全检查工作无死角、无盲区,提高安全检查工作质量,实现有效欲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为构建和谐安全校园大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学校应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管理的力度,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检工作等措施保障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凤军.探讨初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优化[J].科技资讯,2018(6).
  [2]李新萌,张安元.中小学校园安全的大校园管理理念[J].安全, 2015(3):42-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