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生能够准确审题、能够准确的理解各种复杂的化学概念和公式,全都要依靠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据此,本文分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以期能为进一步提升化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  化学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83-01
  一、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1.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终身学习背景下,学生只有具备化学阅读能力,才能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对学生尤其是那些具有浓厚化学兴趣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为他们日后学习铺路搭桥。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也成为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培养化学阅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领域的“探究者”,是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
  3.化学学习的需要
  学生学习化学的一大目的是提升成绩,从此现实角度考虑,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化学阅读能力,才能准确的审题,才能最终做对题,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即化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提升成绩的必要条件。
  4.化学教学实情的需要
  化学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知识要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就必须依靠阅读能力。鉴于目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对提升教材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路径研究
  1.课内引导学生閱读,教会阅读方法
  1.1 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关键
  新课改背景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十分重要,其要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这一层面来说,教师的引导作用对提升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通过审题、做题过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2 科学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
  1.2.1关键词阅读法
  关键词阅读法是在做题过程中常用的阅读方法,即在复杂的问题论述中找到关键词,从而快速理解并精准解题。通常情况下,关键词即化学条件、化学物质、化学元素等,例如水的电解实验中,“水”和“电解”即作为关键词,其中,水是化学物质,电解即化学条件。
  1.2.2 复述复写法
  复述复写法共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复述,即能够准确、完全的说出例如化学概念、化学方程式、化学元素符号及其性质等内容,复述的前提即阅读,更准确的说,应是“阅读+背诵”;第二步是复写,即能够把复述的内容准确无误的写下来,保证化学方程式、化学元素符号等不出错。
  2.课外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化学阅读能力
  2.1 课外阅读的作用
  其作用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课外阅读资料丰富多样,因此对课堂学习内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补充源”,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无疑能开拓其眼界、增长其见闻;第二,课外阅读并无教师的管束,所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够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2 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2.2.1 提升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第一,提升记忆能力的办法:(1)根据教材内容默写文字,当然,默写并不要求和教材中内容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差不多,内容无出入即可;(2)存在图文结合的情况时,即根据文字在脑中重现图中内容,这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中反复重现图中内容;第二,提升理解能力的办法:静态化学反应结果的动态过程想象,即根据化学反应的结果,想象化学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
  2.2.2 增强学生的总结推论能力
  第一,熟练的复述课堂教学内容,此外,由于一堂化学课中常常要涉及到多类型的知识点,所以学生还要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够举一反三、互相推论、论证;第二,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合理推论,由已知推论未知,例如“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学生能否理解为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甄别另两个知识点:第一,金属氧化物与酸作用盐和水;第二,非金属氧化物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通过比较虽然都是生成盐和水,但是中和反应强调的反应物是酸和碱,所以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是促进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提升的两大关键因素:一方面,只有教师悉心的指导,学生才能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避免盲目,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只有学生自己努力,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阅读经验,切实提升自身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宪靖.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z1).
  [2]曾祥炎.高考压力下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