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梵呗采风及其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采风是学习民间音乐的最真实、直观的方法,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获得更真实的音乐素材及直观的音乐体会感受。赴上海松江灌顶禅院对悟旺法师的梵呗采风就使我们具有了许多的收获,以及对采风本身的思考。
  关键词:采风;梵呗;梵呗演唱;中国民族音乐
  梵呗产生于古印度,可分为“赞”、“偈”、“咒”、“文”等音乐形式,作为佛教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必修课,在汉传佛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与发展,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梵呗具有其自身的艺术性与通俗性,逐渐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笔者赴上海松江灌顶禅院采风,拜访了住持悟旺法师,通过法师对梵呗的演唱与讲解,对其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灌顶禅院”坐落于上海松江老城大仓桥的西侧,又称“水次仓关帝庙”,禅院周围是小桥流水的古镇风格,整座灌顶禅院布局合理,构造精巧,进入禅院后,悟旺法师便把我们接待到了二楼会议室与我们进行讲解交流。
  在初步介绍了梵呗之后,悟旺法师为我们演唱了几首梵呗音乐,并在与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提出了他的思考:梵呗音乐的特征、如何利用合理的发声法将梵呗唱出更婉转柔美的声音,以及梵呗的演唱方式与我们所了解的美声唱法又有什么异同处。悟旺法师是一位爱思考的法师,当天的采访他主要讲解了梵呗演唱方面的事项。他为我们示范了将同一梵呗乐句以不同的方式来演唱,其一是直白的用喉咙来唱,其二是稍带共鸣腔,以气沉丹田的方式来唱。经对比发现,用喉咙唱的声音显得较直白,而以声腔发音,气沉丹田的方式演唱出来的梵呗在声音震动上效果更好,整体听起来也更为空灵。之后,悟旺法师还讲述了他自己与声乐老师交流的心得,即唱梵呗需要像唱歌一样发音,先吸气再挤腔,从喉咙发音,不能气快于声音出来,那样声音听起来有些许杂。当然,像声乐一样发音不代表就是用美声的方式来唱梵呗,梵呗是许多代法师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唱下来的,虽然每个师傅的唱腔不同,发音不同,但梵呗依旧具有其自身的唱法,若是以美声的方式来唱,便是变了味。此外,梵呗演唱时的场也很重要,例如在大殿里,法师与弟子接连演唱,再加上歌声与铃、法器等的配合,这样的场最为合适。
  总之,与悟旺法师的交流,一方面我了解到梵呗的基本知识以及演唱特征,并且是通过具体的演唱来认识的;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梵呗的演唱属于何种形式?我们知道声乐演唱一般分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那么梵呗既与民族唱法相似,但显然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唱法,是否存在一种佛教音乐的唱法?当然不同的演唱法在表现方式上虽然不同,但在本质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天生的好嗓音很重要,正确的气息运用和共鸣更是锦上添花。
  常去寺庙的人都听过法师演唱,梵呗旋律常常是庄严沉稳,往往是一字多音,从而使句子拖延得较长,所以拖腔是它的主要特点,那么除此之外,梵呗在音乐的陈述与结构上,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再或是梵呗音乐在其旋法上,又是否受到民族音乐的影响?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这里,笔者将针对上海松江灌顶禅院悟旺法师为我们演唱的一首梵呗《杨枝净水》中的一个片段,来分析其所具有的音乐特色(由于悟旺法师的演唱与之前狄其安老师记谱的隆祥法师演唱版本相同,故采用该记谱)。
  该谱例是《杨枝净水》中的一个片段。这是一个具有“起承转合”性质的乐段。谱例的第1小节至第5小节的f1是该片段的起句,调性为bE宫调式。该乐句的旋律先上扬转而降落在第3小节处的商音f1上,第4小节则是对第3小节的材料的延伸,并在第5小节的f1上结束了第一个乐句。从整体来看,该延伸材料是对之前起句的补充,既使之形成为一个更为完整的乐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连接后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个起中带承的乐句。接着,在前面起句的铺垫下,该片段自然地进入了第5小节至第7小节的承句,调性也为bE宫调式,并于第7小节的第一个bb1上停顿;第7小节至第11小节的bb1为该片段的转句,其中第8小节出现的ba1为bE宫系统的“清角”音,并且连续紧密出现了两次,可以认为此处调性通过借字形式由bE宫系统转入bA宫系统,由于前面的承句具有承中带转的性质,因此此处转句与承句的连接更为紧密,转换速度更自然。同样,该片段中的转句也具有转中带合的性质,为下句的进行提供了动力来源,使得在第11小节快速转为合句。其中第13小节的g1为bA宫系统的“变宫”,因此认为此处调性又转回了bE宫系统(也可认为是bA宫系统的变宫音,是七声旋法),该合句的旋律线条总体呈下行走势,在第14小节以模进的形式出现了三次连续的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其很好的推动了乐句的进行,又对终止进行了补充,最后乐句在第17-19小节结束处多次落至徵音be1,既巩固了终止的稳定性,也更表现出了梵呗音乐庄重、沉稳的特点。
  通过对谱例的音乐结构分析,笔者发现该梵呗音乐具有四句体的起承转合结构,而在我国的民歌中,“起承转合”这种最早被运用于诗歌中的四句体形式也常被广泛运用,由此可见梵呗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吸收了民歌音乐中丰富的乐句陈述及结构特色。此外,谱例中第4-5小节中c1-be1-f1的进行,第6小节中bb1-c2-be2的进行,第8-9小节中f1-ba1-bb1第进行,第10小节和第11小节中bb1-c2-be2的进行,第14小节中be1-f1-ba1的进行,第17-18小节中c1-be1-f1的进行均为“三音组”的进行,这是五声调式旋律进行中的基础音调,也表现出梵呗音乐在旋法上与我国民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与传承,目前的梵呗音乐可以说已发展得相对完美,笔者通过分析与对比,发现梵呗音乐广泛吸收了各种民族音乐的元素以及民歌的音乐特色,它是建立在中国民间音乐基础上的一种宗教音乐形式,与民间音乐有着多重联系,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
  早在中国古代的西周,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具有了通过民间采风记录生活、创作艺术的意识,采风即是走到民间去,通过对社会背景环境进行实地的调查获得一些相关的最真实、直接的资料,中国文化也因此才拥有了《诗经》。
  此次上海松江灌顶禅院的采风,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到梵呗音乐,在与悟旺法师的交流中我也学习了很多。在我看来,采风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和民族音乐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即使现如今社会信息化飞速进步发展,许多资料都可以迅速传达,但相比较采风和纯粹的书面资料的阅读,采风更能给我们带来直接、实际的体验,只有切身接触过的,才是更难忘的,而且在采风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再对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思考,这也使得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更具有严谨、全面、积极的态度和方式。
  对于个人来说,采风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某一学术课题或是获得利益,更多的是一种锻炼学习,是学术训练;通过采风所获得的锻炼和感性知识是我们在课本上无法获得的。因此,不論是从采风本身的获得,或是在此次采风中所习得的关于梵呗的知识,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狄其安.中国汉传佛教常用梵呗[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4.
  [2] 狄其安.解析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的调式与调性[J].黄河之声,2018,08.
  [3] 张璐.对当代采风的若干思考[J].歌海,2015,06:125-126.
  [4] 谭智.也谈“采风”与“田野工作”—从《“采风”还是“田野工作”》一文说起[J].人民音乐,2013,03:57-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