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白马涧生态园河道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方案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河道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内容涵盖面广,对河道整治及提高河道周围环境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保留现状条件良好的植被,针对现状同的需要对苗木采取保留、梳理、增植的3种种植策略。水体景观特色化,加强场地内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功能。在现状水体的基础上,可分为湖泊、溪流、水渠、湿地等多种自然形态,将其演绎成独特的水体景观。
  关键词:河道保护与恢复;生态堤岸;设计;种植策略
  1现状分析
  白马渠为整个白马涧生态园的主要排水通道,出生态园向北延伸200m后,与高新区区域性主河道——马运河相连。白马渠为早期人工挖掘的水渠(主要目的是排涝),挖掘土方堆积在水渠沿线,形成带状隆起的土堤。现状特点是植被条件良好、水质较清;密林底层植物杂乱,亟需梳理。
  2总体布局
  白马涧生态园是联系白马涧生态园6个功能区的重要纽带,其性质被确定为:“苏州白马涧生态园的中央景观轴,以雨水收集利用为核心的生轴,联系生态园各功能区的活力轴”。为生态园的游客和高档生态居住区的居民服务,满足以雨水收集利用为核心的生态水景功能需求,满足游客休闲游览的需求,提升生态园品味,树立生态园对外形象。以白马湖为景观核心,多个节点烘托气氛;以水为轴,三面群山环绕的景观格局,向游人展现出一幅“红飘带伴水绿林中穿行,轻舞飞扬;白马湖载舟幽岛畔荡漾,天高水远”的美丽图画。
  植被景观保护与提升,构建有机模式的生态基础体系。保留现状条件良好的植被,针对现状不同的需要对苗木采取保留、梳理、增植的3种手法。水体景观特色化,加强场地内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功能。在现状水体的基础上,可分为湖泊、溪流、水渠、湿地等多种自然形态,将其演绎成独特的水体景观。生态堤岸合理设计,营造人与水有机融合的画面。利用提高水位和减缓坡度的综合方法,将湖泊高差较大的地方变成缓坡浅水的树岛湿地景观。在水渠的局部采取双台式结构的堤岸,满足其功能的需要。
  3功能分区
  本方案的景观总体格局概括为“一核三段(一渠、一湖、一溪)一村、多节点串珠式结构”。白马湖是整个生态园的景观核心。三段是指白马湖上游溪流景观段即白马湖向龙池景区及花山村的景观过渡带;白马湖核心景观段即以视野开阔的湖面为景观核心段;白马湖下游水渠景观段,兼顾游客游览和居民游憩的双重功能。水系沿线点状布置各类节点、活动场地等,在自然基底上形成亮点。
  4道路交通体系
  机动车交通依托生态园主路系统,机动车道路包括建林路及其延长线、马涧路、西环山路、军用公路南段及规划生态园其他主要道路。白马湖北部现状军用公路改造为自行车休闲游憩道,保留白马湖北部的现状公路,将其改造成一条非机动车休闲道路,即消防应急车辆和市政养护车辆可以通行,作为连通水渠景观带的主要非交通道路,同时也连接生态居住区。滨水设置连续的游憩步道,局部地段形式为栈桥。根据功能需要设置小型集散广场。机动车桥、涵非机动车桥;安排两处码头,连接马涧水街和花山生态村。
  5植被分析
  充分利用现状苗圃的苗木,现状苗圃内苗木种类较多,苗木规格比较适中,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通过保留、移植、增补等措施迅速形成浓荫掩映的绿色基调。合理控制植物的疏密度,利用植物丰富空间层次,利用高大的密林来围合空间,形成障景、对景和借景;设置大量林下活动空间;设置滨水疏林草地,形成开阔的空间,为游人的自助活动提供可能。
  完善植物生态系统,丰富季相效果,完善植物生态群落和生态系统,营造水面水生植物带、滨水湿地植物带、林带或花卉带、树阵和隔离绿带的横向植物景观格局。注重彩色植物的运用,丰富季相效果。使用乡土树种,做到因地制宜地配置村庄植物,营造丰富植物品种的湿生结构群落。
  6节点设计
  水渠景观段利用现状的空地设计成以花圃为主的休闲庭院,为周边的生态居住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游憩的地点。水渠段上游连通白马湖,并将水位提升至8.5m,现状水坝的5.0m降低到4.5m,在最佳观赏距离设置缓坡条石基底的新滚水坝,形成自然生态的水体景观效果。
  白马湖景观段在白马湖陡峭的堤岸段以梯级彩田的形式来减缓高差,让视野更开阔。在白马湖东侧的水岸是以拓宽边岸、平衡土方的形式来处理高差,保留原生树形成多树岛和浅滩湿地的生态景观。保留现状效果良好的湿地景观,结合村庄的水上游线设置现代简洁的码头,其功能以休憩、观景为主。
  7结论
  本项目充分利用現状苗圃的苗木;合理控制植物的疏密度,利用植物丰富空间层次,完善植物生态系统,丰富季相效果;在最佳观赏距离设置缓坡条石基底的新滚水坝,形成自然生态的水体景观效果;保留现状效果良好的湿地景观,结合村庄的水上游线设置现代简洁的码头等休憩设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2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