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二庄油田复合河道内部单河道构型解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层次的储层构型研究。本文以羊二庄油田储层为例,阐述了储层构型中划分单一河道的思路和方法。在沉积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岩心、测井资料、动态生产等相关资料划分单河道界面及单河道的平面组合关系。通过对复合河道內部单河道的解剖,建立了剩余油分布的模式,为老油田的综合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单河道;非均质性;剩余油;河流相
1 研究区概况
羊二庄油田位于黄骅坳陷羊二庄鼻状构造东北部,为赵家堡断层下降盘上的一个逆牵背斜(穹隆背斜)构造。两条大断层将羊二庄油田分为三个断块。研究区主力油层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油藏埋深1100m-1960m,含油面积6.7km2,地质储量2199.83×104t,油层分布复杂,无统一的油水界面。储层物性较好,为高孔高渗储层,但非均质性强。羊二庄油田目前综合含水已达94.99%,已经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储层平面上大面积水淹,受研究区内断层、储层内部夹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相对分散,局部相对集中的特征,对剩余油的分析异常复杂,分析难度大。研究区内研究的目的层段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流相砂体横向变化大,砂泥分界认识不清,河流沉积物内部和河流沉积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储层内部夹层发育情况、渗流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水驱效果差。原有的沉积微相地质模型已难于适应开发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储层构型研究。
2 复合河道砂体内单河道划分
2.1 单一河道单井识别
此次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取芯井进行了单一河道的边界识别,运用了以下几种单一河道界面的识别标志:1泥岩:研究区内的泥岩主要为灰色、灰白色,也可见棕色,当这种泥岩具有一定厚度并且泥岩底部与砂岩接触时,可以作为单一河道的边界识别标志;2粉砂岩:在研究区内主要为泥质粉砂,主要为灰色、浅灰色。一般发育在上下两套砂岩之间,厚度不大,是研究区内主要的夹层,由于辫状河摆动频繁,河流上部单元不发育且容易被冲刷而难以保留下来,如果冲刷作用较弱,则粉砂质沉积会保留下来,由于这种界面与砂体内部三级界面落淤层存在很多类似特征,因此需要在单井识别的基础上进行连井剖面的组合来确定界面的级次;3冲刷面:冲刷面发育在河道底部,其上是河床滞留沉积,砂岩中多含有大量的砾石,同时也含有冲刷下部泥岩形成的泥砾,有时其上也是纯净的砂岩;4水动力转换面:当复合河道之间冲刷较为严重时,先后两期的砂岩相互接触。这个时候要寻找水动力的转换点。
2.2 单河道侧向边界识别
在单井识别单河道界面基础之上,还需要通过连井间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来确定单河道的侧向边界,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同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确定单河道的侧向边界。1河道边界接触方式。不同的河流在沉积开始和结束时间上有短暂的先后顺序,导致晚期形成的河流对临近的早期形成的河流进行下切冲蚀,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河道分界附近,可以将其作为河道的分界依据;2河道砂岩厚度变化趋势及突变。由于受水动力条件等的影响,导致每个单河道的砂岩厚度都不尽相同,所以河道砂体的厚度差异也是识别单河道砂体边界的一种方法;3河道砂体侧向相变。河道砂体横向相变说明了河道砂体的沉积已经结束,进入了其它相带的沉积环境中。河道砂体的横向相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向相变为泛滥平原亚相泥岩;另一种是横向相变为堤岸亚相砂岩。所以河道砂体发生侧向相变是判断河道砂体边界的一种有效方法;4示踪剂资料辅助识别。研究区部分井区进行了示踪剂监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监测资料结果来分析河道边界的具体位置,验证储层构型研究成果。
2.3 平面河道的组合
通过连井识别单河道砂体侧向边界之后,需要进行单河道的平面组合,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两方面依据来进行平面单河的刻画。1切物源剖面组合:由前文可知,在连井剖面上可以通过多种标志来识别单一河道的侧向边界,那么以切物源方向建立多条连井剖面,利用前文所提到的方法识别出各连井剖面的河道边界,将多个剖面识别出的边界位置投影到平面井位图上,将各标记按照河流流向趋势相连,则可以识别出河道的数目并且刻画出各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2砂岩厚度趋势法:在曲流河弯曲度较大的地方,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形成边滩,所以在河道弯曲的地方由于侧侵作用,使得河道的深度和宽度都比平直段大,通过做砂岩等厚图,比较砂岩厚度。可以发现,在边滩发育河段,靠近凹岸的位置砂岩厚度最大,将整个河道中的该位置按趋势相连,则可以按照趋势控制该河道的平面展布,这种方法适合于刻画以单一河道为主体的曲流河沉积。
3 结论
1建立了复合河道内部划分单一河道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单河道的单井识别标志、单河道侧向边界识别方法以及平面河道组合的模式。在单井识别中,粉砂岩、物性变化层作为单河道边界与落於层存在很多类似特征,注意区别开。在单河道侧向边界的识别上,要多参考示踪剂等资料辅助识别;2通过该项研究,指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方向,七级构型控制的河道叠置、河道边缘砂体尖灭都会形成局部的剩余油富集。
参考文献:
[1]王志章,何刚.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与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
[2]李红南,万雪荣.辫状河心滩内部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