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现存的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学校体育目标的研究是学校体育科学的一项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历史演进入手,查阅大量与学校体育目标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各个时期学校体育目标进行回顾、归纳和分析,结合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目标发展的要求,找出其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今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目标;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0-10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体育目标基本都是以“目的任务”的形式出现。期间经过若干次的修改完善,对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的概念标进行了区分,提出了学校体育总目标和学校体育效果目标等观点。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更强调社会需要,我国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学校体育目标都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适应。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学校体育目标怎样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目标及相关概念的表述混乱
  在我国开展“学校体育目标”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争论比较激烈,可谓百家争鸣。其焦点主要集中在“目的、任务、目标”的探讨上,我国的《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教材和体育教学大纲中,在采用“目的、任务”还是采用“目标”的提法上仍然未能达成一致[1]。还有与之相关的概念都有含糊不清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
  2.学校体育目标的设置过于理想化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体育的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为了提高学校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学校体育目标被不断的扩展和延伸,这使得学校体育目标不断增多,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抓住教学重点,这种设置的理想化并没有对学校体育的良好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3.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可行性把握不准确
  随着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体系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其内容不断丰富,对目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地区的学校体育出现照搬大纲,认为越先进就越好的现象,学校体育目标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4.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内容代替目標的倾向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使得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只重视运动技术的系统教学,不考虑目标的要求或不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存在用教学内容来代替课堂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现象[2]。
  二、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1.新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时代不断进步,人们认识事物的观念和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学校体育目标也应该随之更新和完善,不断的结合新的思想观念,贯穿和融汇当今社会的思想观念,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注入新的“血液”。
  2.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对学校体育目标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青少年体质的不断下降和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度增高成为又一大矛盾,这对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使学生喜欢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体育工作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目标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目的”、“任务”和“目标”三个概念是学校体育不断发展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专门用语,具有更新换代的意义。体育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对这些概念有深入的认识,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学校体育目标的设置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校体育目标的对象也是实施者,所以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国家的意志为附体,这样才能确保学校体育目标实施的科学性。
  3.目标的设置紧密结合实际
  学校体育目标是否能在学校体育实践中达到预期结果,必须考虑很多因素。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大环境有非常大的差异,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地域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4.准确把握目标的可行性和位置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校体育目标体系落实具体教学模式,更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制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从而按照目标指导教学方案,避免内容代替目标的现象,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体现目标,切实确保目标的指导地位。
  四、结语
  校体育目标是一切学校体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目标必须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着眼未来,不仅要对学校体育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更要有预见性。因此,本文认为,学校体育目标不宜过于笼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结合实际,加强师生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探索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对社会需要、认知的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得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印华,高伟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体系发展的历史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2:11-13.
  [2]张斌.新课改中体育教学目标编制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8).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范海荣,任继祖.学校体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3-13.
  [5]龚建,郭可雷.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及新动向[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1-43.
  [6]朱海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4):83-84.
  [7]冯庆梅.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回顾与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8-9.
  [8]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4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