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教师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职业神圣,要求从教者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职业操守。而教师语言,正是体现一位教师道德以及职业修养的最直接手段。但近年来,教师通过语言暴力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进行剖析,探寻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
  关键词:语言暴力 教师
  一、教师语言暴力的定义
  语言暴力是指以侮辱性和歧视性的语言,比如嘲笑、讽刺、谩骂、蔑视、诋毁等手段,致使他人精神上及生理上遭到侵犯损害的现象,属于精神伤害范畴。
  而教师语言暴力,是指教师凭借其在校的优势地位以及制度赋予的权利,在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甚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蔑视、诋毁、嘲笑等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遭到侵犯损害的语言行为。
  (一)教师语言暴力的手段及方法
  根据语言暴力使用的程度及目的性划分,教师语言暴力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有意伤害
  侮辱谩骂型:部分教师对于品性恶劣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极易失去耐心。生气的状态下脱口而出侮辱性的话语。
  否定贬低型: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对于后进生无法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进步缓慢甚至退步的学生会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如果学生长时间如此,他们便会否定并且贬低学生的各个方面。
  恐吓威胁型:部分教师对于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及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的同学。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对付,很容易出现恐吓学生的情况。
  (2)无意伤害
  质疑抨击型:部分教师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成绩取得可观进步时。不但不会及时给予赞赏,甚至会怀疑学生是否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这样的表现往往会摧毁学生学习的信心。
  冤枉诬陷型: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重学生成绩,忽略学生全面发展,并且以成绩好坏判断学生好坏。肆无忌惮的以否定性语言评价学困生,甚至坚信学生的人格品性与成绩高低挂钩。
  偏袒袒护型:部分教师会收取家长的财物,并对赠送财物的家长子女给予特殊优待。而没有送礼且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会遭受教师的冷眼漠视甚至孤立。例如,教师对送礼的学生在班干部竞选、座位安排都有所偏袒,甚至此类学生犯错后也不会被批评。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无疑会在心中留下阴影与疑惑,并对教师产生不良情绪。
  二、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普遍的成因
  (1)教师工作压力过大
  教师工作看似轻松,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且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导致教师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因此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首先,社会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造成了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特别是如今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位学生身上背负着六个人的期望,而教师背负着无数学生的期望,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不断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保持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完美”形象,故很多时候教师不得不掩盖和压抑自己的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失调的情况。
  其次,教师还承受着来自学校的压力,比如教师聘任、职称评定、末位淘汰等等,某些学校一味强调升学率和学业成绩,这些都让教师感到非常沉重的压力。如果压力无法及时得到释放,就很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抑郁、烦躁甚至厌恶教学等情绪。这便是导致教师语言暴力的一个重要成因。
  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缺失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队伍中混入了一批素质及道德水平不足的人,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教师的管理体制也存在着相应的漏洞,在目前的教师资格认定方式中,只有对知识储备,也就是学历等的硬性要求,忽视其他如道德品质及人格健全等素质方面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参差不齐和教师综合素质不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语言素养为例,语言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教师的课堂语言及生活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但某些教师由于个人素养欠佳,故语言素养也相对缺乏。例如,他们会以个人喜恶去对待学生,面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调皮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恶言相向,甚至使用粗暴的语言对待。这是导致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普遍的一个成因。
  (3)社会不良风气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当今社会,重视功名利禄的教育价值取向在人们心中已扎根,特别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许多学校将分数及名次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忽视教师对学生语言暴力的问题,甚至把错误归结到学生身上。这无疑助长了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蔓延。而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面对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各项比赛名次与自己的收入利益挂钩,因此教师很容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耐心并恶言相向。
  其次,我国传统教育文化是我国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一些陈旧老朽的观念至今在部分教育者心中根深蒂固。例如“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对教师语言暴力的行为界限认识非常模糊,部分家长会错将教师的语言暴力看做是教师对学生“负责”,只要孩子的成绩提高了,无论教师使用怎样的手段都会被谅解。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它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在受教过程的中身心状态。由于家长、学校甚至社会对教师语言暴力的“宽容”,学生在遭受教师语言暴力时只能选择逆来顺受。
  参考文献:
  [1]  辛學伟.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当代教育科学.2010.
  [2]  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北京方正出版社,2004.
  [3]  李长庚,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教育管理,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4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