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力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章介绍了在“力学”的授课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力学; 学能力
  《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不管教师多么认真,多么辛苦,都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讲完。学生走出校门,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要自己去解决,老师不能跟一辈子。而自学能力一旦培养起来,我们就在学生身边安排了一位终生不离的“老师”。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打好基础是首要任务
  打好理论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首要任务,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一定的文化水平,就談不上自学,或学的似懂非懂,一知半解,更无从说起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何打好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材料力学》“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强度计算”这一内容时,因为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分布规律、应力大小计算、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内力、应力分布规律、应力大小计算等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在此基础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我拿了教具边演示边提问“构件产生的是拉弯组合变形还是压弯组合变形?”,学生一边注意观察教具的受力和变形,一边用已学过的知识和规律进行独立思考,很快得出正确答案。接着又提出“构件组合变形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在哪?”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画出构件组合变形的应力分布图,推导出构件拉(压)弯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公式。因此没有“杆件拉(压)变形的强度计算”及“梁弯曲变形强度计算”的基础,就谈不上“构件拉(压)弯组合变形”这一章内容的自学。可见打好基础是自学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就无所谓自学。学习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有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续课程自学铺平道路。因此,基础理论知识与培养自学能力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知识的储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差,都谈不上自学和解决问题。所以基础知识掌握的多少与自学能力的强弱是密不可分的。基础不只是学生未来知识大厦的根基,也是学生以后思考新知识,自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
  二、抓住本质,找出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作为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使之对问题能够思考的全面、深透,并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找出规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力学课程系统性较强,各部分,各章节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从各部分各章节的个性内容中,探讨出其力学内在的关系,进而总结归纳出其共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材料力学》中强度计算的研究过程都是从“外力   内力   应力   强度计算 ”。不论哪种基本变形的强度计算都是这个过程。所以我在讲第一种基本变形是就给学生强调这个规律。那学生在自学其他变形时就可以按照这个规律去学习了。同样《理论力学》中“平面一般力系”的问题具有共性,而“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平行力系” 则是“平面一般力系”的特殊情况,即是个性,只要我们掌握好“平面一般力系”的基本概念,平衡方程,其它任何形式“平面力系”的基本概念,平衡方程都能很好的理解,牢固的掌握,灵活的运用。上述例子说明,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共性中包含着个性,教学中不能是教师教一点,学生会一点,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在知识结构有机的整体中,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其内在共性规律的问题,才能对知识理解的深刻、全面,则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交给学生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规律,让学生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这不但对“力学”课使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具有普遍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这一点出发“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自学解决。这才是作为教师最欣慰的事。
  参考文献:
  滕晓斌,任晓辉《建筑力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4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