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选手赛场猝死预防的保障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马拉松赛事“井喷式”的增长,为了马拉松健康发展,赛场猝死预防显得非常重要。在对马拉松猝死存因分析基础上,提出马拉松选手赛场猝死预防的保障体系,即严格准入门槛,加强医学筛选;科学训练备战,平和心态应战;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技能培训;医务实时监督,医生待命急救;科技精准监测,智能加快推广等。
关键词:马拉松选手 猝死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8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b)-0235-03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th of the marathon in China,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ath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death in marath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marathon runner's sudden death prevention, that is, Strict entry threshold and strengthen medical screening; Scientific training to prepare for competition, peace of mind to compete; Increased risk awareness and skills training; Medical real-time supervision, doctors on calling for first aid; Accurate monitoring of technology, accelerated promotion of intelligence, etc..
Key Words:Marathon Runner; Sudden Death; Guarantee System
隨着国家体育总局全面实施《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我国马拉松赛事变得炙手可热,逐渐成为全民健身的标志[1]。近年来马拉松猝死不断频发,著名的北京国际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均有猝死发生。本是为了健康而参与锻炼的群众却因此失生命,反映出我国马拉松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存在弊端,参赛选手对马拉松运动的认识水平较低。根据马拉松选手猝死存因分析,提出马拉松选手赛场猝死预防保障体系,为今后开展马拉松比赛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马拉松猝死存因分析
我国第一例马拉松猝死发生在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随着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的开展,猝死事件也接二连三的发生。目前我国马拉松选手猝死发生率为每10万人中有0.8人,根据已有的马拉松猝死案例分析,大多数猝死以半程马拉松为主,且多发生在终点前5km内。其中男女比例约为7.3∶1,平均年龄为(33±16.53)岁,多数猝死选手没有训练基础和马拉松经历。第一时间没有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没有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2]。
马拉松运动本身不会导致猝死,发生猝死者90%以上是在隐匿的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剧烈运动诱发的如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心肌疾病、先天性心病等心脏疾病[3]。其中年轻运动员猝死主要病因是肥厚性心肌病,中老年运动员主要病因则以冠心病居多。马拉松是一项高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在终点前5km内,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选手盲目追求成绩进行最后的冲刺跑,场外观众因素进一步使选手兴奋,此时心率迅速增加,心脏循环系统负担加重,供氧量与供血量不能及时给予,在这种状态下极其容易发生猝死。
2 马拉松猝死预防的保障体系分析
虽然马拉松运动员猝死的发病率不高,但复苏成功率极低,发生猝死只有4min的黄金抢救时间,超过4min以后开始复苏者,生存几率渺茫。因此马拉松猝死重在预防。
2.1 严格准入门槛,加强医学筛选
马拉松是一项高强度、大负荷、持续时间长的竞技运动,对参赛者身体状况有较高的要求[2]。在赛前报名时应当同时提交健康证明,健康证明中应包含自述项目(病史、有无猝死家族史)与必检项目(血压、心率、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加入运动平板试验。参赛者应保持身体健康,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全程马拉松赛的跑者需要提供在此之前半程马拉松赛事的完赛证明,参加半程马拉松赛事的跑者需要提供10km的完赛证明[5]。这些举措有效阻止选手带病参赛的行为,尽管赛事主办方加强对选手的筛选,但是仍有一部分选手为了参赛不择手段。2018杭州国际马拉松赛体检审核中发现数百份伪造健康证明,为了进一步加强选手自身的安全保障以及对参赛选手负责的态度,除了如果在审核中发现伪造的健康证明则可以对该跑者列为不受欢迎跑者并且上报中国田径协会处理外,主承办方增强赛前严把选手“进口”关的意识与行为。
2.2 科学训练备战,平和心态应战
随着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社会体育氛围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6]。在新时代马拉松已成为一项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的运动,树立科学跑步、健康跑步的观念尤为重要。对马拉松猝死案例分析发现,几乎为半程马拉松选手,绝大部分死者生前没有参加过马拉松及跑步训练。参加全程马拉松的选手一般都拥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在比赛时配速会更加稳定,经验更为丰富,对自身的竞技状态更为了解,所以发生猝死的概率较低。实践表明,想要参加半马比赛,必须在比赛前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了解马拉松运动的损伤与预防,比赛策略与技巧,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及状态决定运动的频度、强度和运动量,制定合理、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能大幅度的降低猝死风险。目前我国部分大型马拉松赛事均在比赛前开展训练营活动,通过此手段能够有效提高选手对马拉松风险的认知,大大降低运动猝死的机会。 2.3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技能培训
作为赛事的主承办方,要加强对参赛选手赛前安全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选手防范风险意识,如果选手在赛前出现胸闷或两周以内患感冒者应当主动退出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一旦出现运动风险征兆就能做到自我诊断,就能主动意识到问题并及时求助医务人员。在马拉松比赛进行中,情绪过激往往也能诱发猝死,大部分猝死选手没有马拉松赛经历,在比赛结束前尤为兴奋,此时场外观众的呐喊助威进一步使选手兴奋度达到最高点,导致选手出现心理应激诱发猝死。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受场外无关因素的干扰。此外,开展基本急救技术培训班有助于急救工作的开展,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到89.95%而我国则不足1%[7],普及我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的工作迫在眉睫。
2.4 医务实时监督,医生待命急救
东京马拉松被称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马拉松之一,连续十年零死亡,发生猝死后抢救成功率高达100%,100%的成功率归功于东京马拉松专业急救团队,该急救团队由医生、护士、专业救护员共同组成。在赛道上,携带AED的救护员分散待命,同时拥有跑步急救员与骑行急救员。反观国内,猝死现象接二连三发生,大多数马拉松赛事没有完善现场的急救措施方案,甚至没有建立专业的急救团队,依靠的仅仅是志愿者。赛事主办方在赛前应制定合理的急救方案,建立专业的急救团队,赛前多次演练,以便在发生猝死后立刻采取措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心肺复苏(CPR)是抢救猝死这一直接威胁人类生命急症的主要手段,实施有效的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所在[8]。赛事组委会应根据马拉松猝死易发点的位置合理安排急救站数量,通常在赛道的起点、13km、18.5km、半程终点、25km、35km以及全程终点等共7处设置为高危点,中间5处的前后各1km设置为危险点,重点加强高危点与危险点的急救力量部署,同时安排各配速的急救医疗跑者,比赛中的急救医疗跑者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急救措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能够为AED的到来赢取时间。除此之外可以借鉴杭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医疗保障系统,赛道每间隔100m安排一名医疗志愿者,医疗志愿者全部来自于医学院学生,在比赛中观察参赛选手的表现,如有发现异常及时阻止选手继续比赛并汇报赛后医疗指挥中心。
2.5 科技精准监测,智能加快推广
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推动智能产品层出不穷。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不断优化升级,在马拉松比赛中使用可穿戴设备来检测选手实时心率使得猝死预防成为可能。心率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运动强度,如果在跑速不变的情况下,心率突然异常就存在发生猝死的风险。2018年杭州国际马拉松就采取了可穿戴设备来检测心率,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数据与医疗指挥中心后台结合,实时传输选手心率,当心率监测设备发现选手的心率波动较快时,会发出提示警告选手注意自己的心率。结合3D路径实时上传心电数据,如果选手长时间无法调节,赛事医疗指挥中心能够第一时间定位该选手位置,一旦意外发生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目前许多设备厂家已经开始和赛事医疗系统组织合作,在今后的马拉松赛事中,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运用将会加快推广。AED也是一种高科技产品,人在2min之内利用AED及时进行除颤成功率达到80%。因此赛场上要加大AED的投入,在赛道中设置固定AED点及移动AED点。一旦发现有选手晕倒,立刻上报赛后医疗指挥中心,安排最近的AED送往现场。
3 结语
马拉松运动仍在蓬勃发展,选手与公众对马拉松的风险认识依然停留在表面阶段。主办方要认真制定合理的猝死预防保障体系,提高参赛者自身防范猝死意识水平。同时,体医部门理论界积极开展相关体育赛事急病急救体系的学术研究,促进马拉松赛事科学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思淇.我国马拉松赛事热潮背后的思考[J].运动,2018 (3):4-5.
[2] 谭雄.冒名顶替跑马猝死,谁来负责谁[J].方圆,2017(5): 54-55.
[3] 王伯松,钟敬泉,李景莎,等.连续电除颤与单次电除颤在长时程心室颤动中的疗效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3):37-40,45.
[4] 陈健.心源性运动猝死的研究进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8 (2):29-30,32.
[5] 郭群.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综合效益分析[D].扬州大学,2011.
[6] 吴奈温.泰安市城区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困境分析及路径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15.
[7] 胡苏珍.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的建立与实施[D].复旦大学,2012.
[8] 徐吉瑞.心肺复苏训练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9] 何执渝,文静,吴本连,等.新时代城市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12):1054-1056.
[10] 吴健祥,文静,何执渝,等.上海垂直马拉松赛事的开展及策略[J].当代體育科技,2019(3):168-1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