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贵有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好问、善问,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不断探究实践,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语文;教学观
  一、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学生1:这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学生2:这学校和我们学校有什么不一样?学生3:这所学校有什么特点?学生想了解的不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吗?我就运用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學习、整体感知。在了解主要内容后,继而让学生围绕“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这个问题展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品读、感悟、交流。在学生读议之后,各小组汇报。他们能抓住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再把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层层递进,进而知道了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一所团结的小学,一所欢乐的小学,一所祥和的小学。
  二、紧抓关键词,激发问题意识
  关键词犹如题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还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巧妙设疑。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读课题后,有学生说奇石是奇怪的石头。我先让学生查字典,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理解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挖掘文本,点燃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必须有问题意识。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师必须研读文本,善于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展开探讨,发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坐井观天》是一篇充满哲理、引人思索的寓言,且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情节简单,学生很感兴趣。我让学生以同桌合作的方式找一找、读一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评一评、议一议谁说得对,让学生快乐地阅读、独立地思考、自主地学习,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一评,议一议”中,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青蛙明明错了,为什么还笑呢?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让他们自己讨论解决,然后让他们进行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青蛙的自以为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课内外并举,培养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之后就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使课内的问题意识得以延伸,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做了如下结尾:“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了带刺的铠甲,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让他们四海为家。这些植物妈妈可真有办法!你还想知道其他植物妈妈的办法吗?大自然中还有好多好多的奥秘正等着你去发现呢?”
  这样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外问题意识齐头并举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江珊.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伍晓苏(1971—),女,浙江温州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