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和谐社会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诗经》中蕴含着夫妇、亲子、兄弟及人际关系的 “和”文化。前三者是家庭中很重要的关系,他们和谐了,家庭才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家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大力传承我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和”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诗经》;“和”文化;和谐
  一、夫妇和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收录的作品存目311篇,实际只有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在其中都有形象地表现。在包罗万象的《诗经》中,涉及男女婚恋内容的作品却有一百多篇,约占全诗的三分之一。显而易见,古人对“婚姻乃人生大事”有着深刻的认识。确实,家族和家庭的基础是婚姻和夫妇。品读这一百多首作品,诗篇中的男女双方大都是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的关系,作品从诸多角度描述了古人对这种关系的关切和重视,这些都印证了古人对夫妇和谐孜孜不倦的理想追求。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众所周知,这是一首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古人将这首诗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即诗集的首要位置,又一次印证了古人是多么地重视男女婚恋关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全诗以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和追求开篇,情感明丽温和,传唱千古,脍炙人口。细细品读全诗,我们发现诗中的男子在追求女子时遇到挫折,患上了相思病,“辗转反侧”,但男子并没有做出逾矩之事。男子克制自己,以求中庸之和,最后“钟鼓乐之”,以“琴瑟之好”来回报追求到的女子。全诗呈现一种祥和的气氛,虽然在追求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也没有唱出不协和之音。
  再如《诗经》中描写恋爱中甚至是热恋中的男女,他们又是怎样克制自己,在恋爱及婚姻中是怎样保持着这份和谐关系的呢?如《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云:“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热恋中的男女,古人是如何理性处理两者关系呢?诗中说男子意行夫妇之事,“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从诗文中我们知道这位聪慧的女子婉言拒绝了,这种行为不但做到了“不逾矩”,而且舒缓了两者关系,使两人处于和谐相处的状态。这是古人在处理问题时体现出来的智慧啊!
  在《诗经》中还有反映少男少女在心情低落时的作品,他们是怎样吟唱或排遣负面情绪的呢?且看《国风·郑风·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这首小诗文字虽少,但它描绘了一个这样的唯美画面:在“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的秋天,女子要求小伙子共同唱歌,倡即说唱或倡导,这里交代了男女唱歌的时间和情境,山歌由姑娘先唱,然后小伙子接着合唱,犹如现在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对歌。尽管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在男女一唱一和的欢歌笑语中,留下的是一片和谐愉快的天地。古人留下的诸多能打动我们的作品不就是这么简单而和美吗?
  《诗经》中有很多表现男女恋人琴瑟和鸣的佳作。如《诗经·国风·郑风》的《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在音乐声中,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难道这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吗?句中表达了宁静、恬淡的生活态度,不愿置身于利欲之中,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认知态度。
  和谐的恋人关系为建立和睦的家庭创造了条件,《诗经·桃夭》唱出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篇章,姑娘出嫁了,夫妻相处和睦是一家。多么美好的祝愿,多么简单的祝福,却道出了人间最真挚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二、兄弟和谐
  在《诗经》中歌唱兄弟亲情的代表诗作非《国风·小雅·常棣》莫属,其原文如下。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全詩的主旨。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常棣的花儿,花蒂都有光彩。如今一般的人,谁像兄弟相待。诗中连用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三种事例述说兄弟情谊,有对“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对“不如友生”的感叹,更有对“和乐且湛”的推崇和期望。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和乐且孺”“和乐且湛”是诗文最为重点要表达的内容,同时描述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这首诗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三、亲子和谐
  《小雅·古风之什·蓼莪》是《诗经》中表达亲子关系最为动情最为动人的一首诗歌,其原文如下。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榖,我独不卒!
  诗人尽情地描写了父母生我、鞠我、撫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人深深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劳瘁”含辛茹苦养育孩子。诗曰“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无以复加地、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失去父母痛不欲生的感受,没有父母就没有了家庭的温暖,让读者认识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教训,更会让细心的读者领会到诗人与双亲之间爱无缝的和谐,诗人对父母无边无尽的追思和敬爱之情溢于言表,读者能不为诗人和谐的亲子关系所动容吗?诗歌以充沛情感向后人展示亲子和谐关系的宗旨是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
  四、与他人和谐
  家庭和谐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保障,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还需要注意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在《诗经》里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国风·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在宴会上,在和谐愉悦的音乐中,大家即便是之前有过不快,思想上有了隔阂,在此情此景之际,都能不计前嫌,其乐融融的沟通感情。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宴会现场全部都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谋求“和”,使得参与宴会的主宾同心同德,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我们只有与家人和谐相处了,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和谐。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弘扬“和”文化,为社会和谐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晓芳.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契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44-145.
  [2]曹洋.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7-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8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晖(1977—),女,湖南浏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谢卫平(1967—),女,湖南湘潭人,教授,研究方向:湖湘文化及唐宋诗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