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以流行音乐的标准化、伪个性化、使人思想涣散、社会黏合剂等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流行音乐的内在本质、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等。为此,可以用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问题,把握中国流行音乐的内在本质、社会功能,推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中国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流行音乐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但是学者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流行音乐研究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借鉴西方国家在流行音乐研究上的成功经验,将西方流行音乐理论引入中国,为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本文就以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索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的基本观点
  阿多诺是德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哲学家,他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哲学作品,对后世的美学和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41年阿多诺发表了论文《论流行音乐》,在该论文中阿多诺论述了流行音乐标准化、伪个性化、被动消费性等特征,并提出了流行音乐是社会的粘合剂这一著名论断,建构了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
  (一)流行音乐具有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特征
  在阿多诺看来,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是内容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类音乐,两者之间不仅有雅俗之分,在社会功能、艺术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流行音乐就是品位较低的通俗音乐,是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方式创作出来的。比如流行音乐大多由三十二个小节构成,调性比较稳定,完全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方式生产出来,虽然流行音乐中可以增加分音、滑音、和弦等,但是并没有改变流行音乐的本质。所以,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的本质特征就是标准化。在揭示了流行音乐的标准化特征后,阿多诺进一步指出,流行音乐标准化源于流行音乐的模仿,当某个流行歌曲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后,其他音乐制作人就会争相效仿,创造出形式和内容雷同的歌曲。所以说,流行音乐是伪个性化的。[1]
  (二)流行音乐会使人思想涣散、听觉退化
  阿多诺认为,欣赏流行音乐并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也不需要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当人的思维被流行音乐所吸引时,就会变得漫不经心、思想涣散。对于这种现象阿多诺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阉割符号体系”“生产者和听众相互虐待”等观点。因为流行音乐是依据标准化模式生产出来的,听者并不需要专心致志就能够聆听流行音乐。这种娱乐化的流行音乐可以较好地满足人们对娱乐、休闲的需要,所以在文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沿着这个思路,阿多诺进一步提出分析了流行音乐的商业化问题,论述了流行音乐使人变得“听觉退化”的观点。
  (三)流行音乐是社会关系的黏合剂
  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具有节奏服从型、情感型两种类型,节奏服从型以某种节奏为主要特征,按照节拍来处理音乐内容;情感型音乐多是以情感宣泄的,只是局限于失落的情绪,这种情感宣泄有助于人的情感释放,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所以,阿多诺将流行音乐看作社会的黏合剂。[2]
  二、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看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
  中国学术界和娱乐圈的交集比较少,许多专家学者不屑于研究流行音乐问题,学术界并未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系统研究,也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理论,仅有陶辛的《流行音乐手册》、尤静波的《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等少数作品讨论过中国流行音乐问题。显然,以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研究中国流行音乐问题,能够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提供新思路。比如以阿多诺的标准化、伪个性化、被动消费性等理论观点分析中国流行音乐,能够较好地对流行音乐进行价值判断,推动流行音乐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3]
  (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行音乐有了长足发展,从邓丽君、费翔等歌手细腻委婉的爱情歌曲,到林俊杰、周杰倫的流行歌曲,中国流行音乐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今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音乐学院都开设了流行音乐专业,地方卫视也都打造了形式多样的流行音乐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中国好歌声等都是观众非常喜欢的流行音乐节目。但是流行音乐发展也带来了“千人一面”“万人同腔”的问题,许多音乐评论家都在批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认为中国流行音乐缺乏创新性、内容雷同、质量不高等,比如许多学者都对中国音乐学院的金铁霖学派提出了质疑,对赵本山、小沈阳等提出批评,其实可以将这些批评看作中国版的阿多诺流行音乐批评。从总体上看我国流行音乐作品中的形式雷同、内容相似等现象非常普遍,许多音乐作品都是自我复制或相互借鉴的结果,比如陈星的许多流行音乐作品都是《流浪歌》《打工谣》这两首歌曲的翻版,反映了打工的艰辛和内心的压抑等;周杰伦的许多作品都与《青花瓷》《东风破》这两首歌曲相似,都是古典文化的简单加工或改造,而且许多歌曲的旋律也都一样。此外,更多的歌手是一夜成名以后再也没有新的作品了,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现实困境。[4]
  (二)从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看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
  从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来看,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是有较大差异的,严肃音乐是需要用心去理解的,并不能以一套完整的模式生产出来,然而流行音乐是可以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模式生产出来的,流行音乐具有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特征。依据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分析话语乐坛上的流行音乐,可以发现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标准化制作痕迹,比如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流行音乐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模式、演唱风格、抒情格调等几乎如出一辙。周杰伦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国风”,此后“三古三新”就是音乐制作人创作流行音乐的重要标准,业界要想捧红一个歌手,只要教他们背会几首唐诗宋词就绰绰有余了。中国流行音乐还有典型的伪个性化特征。从表面上看,当代流行音乐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比如陶喆的《苏三说》借鉴了京剧唱腔,推动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在梅边》《花田错》等将昆剧、少数民族音乐等融入流行音乐之中,提供了流行音乐的创新发展。但是从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看,这些创新都是伪个性化的,都是为了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伪创新”,并没有改变流行音乐的内在本质。   三、从阿多诺流行音乐力量看中国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将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作为重要分析对象,为认识和理解流行音乐的社会性、价值性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可以用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分析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把握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从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看,欣赏流行音乐是毫不费力的,很容易将听者带入“心神涣散的边缘”,导致听者的音乐欣赏能力不断下降。许多中国流行音乐作品就有一种无病呻吟的特征,表达了消极、堕落、迷惘等情绪,并不能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正能量。比如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曾迷倒了无数青少年,但是他们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够代表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方向,这些值得我们深思。此外,流行音乐在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黏合剂”的功能。比如许多经典老歌能够让听众产生一种怀旧意识,带给人一种缅怀昔日美好生活的体验。再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流行音乐之中,林俊杰的《曹操》生动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形象以及三國争雄的战争故事。这些流行音乐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音乐之中,强化了公众的民族认同意识,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思想凝聚力。
  不过也应当看到,当前所接触的流行音乐不再是阿多诺时代的流行音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变得更为复杂。[5]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作品,如“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夜上海》,就让听众想起了大上海蹉跎、萎靡、低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歌曲无形中起到了麻痹人的思想的作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中有许多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如《重头再来》《水手》《朋友》《精忠报国》《龙的传人》《东方之珠》《北京欢迎你》等,这些歌曲以积极向上的音乐内容、简洁明快的音乐节奏等,向社会传达了更多的正能量。以《北京欢迎你》为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思想主题表达了北京人的好客之情,唱出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在汶川地震、非典等重大事故期间,流行音乐制作人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增进了公众的思想共识,为人们战胜困难提供了许多精神力量。所以,流行音乐并非完全是消极、落后的,许多流行音乐能够反映时代主题,增进社会共识,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为人们研究流行音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用于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研究之中,以阿多诺的标准化、伪个性化、被动消费性、社会黏合剂等理论观点考察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问题,推动中国流行音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思琦.中国当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法[J].天津音乐学报,2003(4).
  [3]潮阳.阿多诺《论流行音乐》的现代意义[J].音乐创作,2015(7).
  [4]李峰.意大利著名“电影音乐成分分析理论”应用探微——以电影〈海上钢琴师〉音乐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4).
  [5].赵勇.标准化与伪个性化: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试析阿多诺的流行音乐生产理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作者简介:李一岚(1983—),女,土家族,河南省驻马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