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食用菌常见病害识别与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一荤一素一菇”膳食结构的推广,政府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食用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也逐渐成熟。然而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对于食用菌基地常见的病害进行多次观察试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食用菌;病害;识别;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7-94-2
1 细菌性腐烂病
1.1 病原物
假单胞菌属恶臭假单胞菌,泛菌属和欧文菌属中的个别种。
1.2 症状
初期在菌柄或菌盖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出现隆起的黄褐色菌脓,扩展至整个菇体,菇体停止生长,最后变软、腐烂。
1.3 发病机理
培养料使用不洁净水源和原料时,发菌期可能诱发此病。出菇期,高温高湿,菇房通风差,易发生腐烂病。
1.4 防控方法
①识别出病原菌袋时,及时清除废弃菌袋,彻底打扫菇房,采用洁净水冲洗床架,通风干燥。
②菌袋开袋出菇期,出现吐黄水现象时,降低菇房湿度,避免原基和幼蕾感染病菌。
③子实体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下,温度在16 ℃以下,合理通风,采用雾化加湿无污染的清洁水。
④发病初期,喷洒1%石灰液或喷0.2%漂白粉溶液;病害严重时,应先摘除病菇,喷洒5%石灰液或用一片强氯消毒片加水4 kg溶解后喷洒,连喷两三次[1]。
2 鬼伞污染
2.1 病原物
病原物属担子菌门鬼伞属毛头鬼伞、长根鬼伞、墨汁鬼伞及粪污鬼伞。
2.2 症状
鬼伞是高温期发生于蘑菇、草菇等粪草菌类培养料上的竞争性杂菌。鬼伞菌丝稀疏,只能见到一簇簇的鬼伞小蕾从中冒出,很快就成熟开伞,并流出黑汁,污染菇体,影响草菇的外观。鬼伞会与蘑菇菌丝、草菇菌丝争夺养分,导致蘑菇、草菇减产。
2.3 发病机理
鬼伞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孢子和菌体生存于秸杆和厩肥上,由空气、水流及培养料带菌对食用菌造成危害。培养料中禽畜粪或尿素等发酵不充分、含氮量过高以及堆肥在发酵期间受到暴雨淋湿后,料温下降,都将造成鬼伞大发生。鬼伞喜高温高湿,在20~40 ℃生长迅速,20 ℃以下发生较少[2]。菌丝在pH值为4~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培养料氨气过多也会促进鬼伞菌丝生长。
2.4 防控方法
①选用新鲜未霉变的培养料,使用前暴晒一两天。
②高温期发酵时,加强通气,控制含水量在70%以内,调整氨气量,最好二次发酵,可以大大降低鬼伞污染。同时,培养料拌料时,调节pH值为9左右。
③培养料发生鬼伞时,应在其开伞前及时清除,通风降温,防止孢子传播引发二次污染,待室温下降后病菌便会自行消失。
3 褐色石膏霉
3.1 病原物
褐色石膏霉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科。只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菌丝初为白色,后渐变褐色。
3.2 症状
褐色石膏霉是草腐菌和覆土类品种的常见竞争性杂菌,主要发生在双胞蘑菇、草菇等菇床上,该菌能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发病初期培养基质表面或覆土层面上出现浓密的白色菌落,随着菌落的不断扩大,中心菌落的菌丝由白色逐渐转变为肉桂色,最后形成褐色粉末状的菌核。
3.3 发病机理
①高温高湿环境和偏碱性的条件下易发生。
②培养料发酵过于熟化,料中氨含量偏高,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易发生。
③褐色粉末状的菌核在空气中传播,成为下次侵染的病原。
3.4 防控方法
①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培养室清洁,接种室、菇房要常规消毒,制种拌料时工作人员灭菌彻底,发现菌种污染及时清除。
②培养料堆积发酵时,堆温控制到60 ℃以上,维持四五天,可杀死菌核。需避免培养料过于腐熟和湿度過大,发酵后期不应加入石灰等碱性材料。
③高温期栽培时,宜适当减少培养料中氨气含量,并降低料中含水量。
④以通风、避光及减少单位面积投料量(高温期播种时)的方式降低发菌期菇房温度。
⑤当菇床培养料上出现褐色石膏霉菌块时,应及时挖出病块或将2%甲醛溶液或1%漂白精液喷洒在病块上,通风干燥,控制室温在20~22 ℃,待病菌消除后再浇水促菇。
4 湿泡病
4.1 病原物
病原菌为有害疣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疣孢霉属。
4.2 症状
症状是产生一团团畸型的蘑菇组织,主要为害双胞蘑菇、草菇及平菇等。发病初期,菇体呈白色绒毛状,随着菇体增长而逐步腐烂渐变褐,常从患病组织中渗出暗褐色的汁[3]。
4.3 发病机理
病菌来源于土壤,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2种孢子。孢子萌发温度为10~30 ℃,20 ℃时孢子大量产生,喜酸性土壤,5.0~5.5是其最适pH值。
4.4 防治方法
①菇房层架、地面及墙面的空隙等及时冲洗、密闭薰蒸、干燥通风;空菇房用70 ℃热蒸汽保持3~5 h能有效地杀灭残留的病源菌。
②最好选择泥炭土或草炭土做覆土材料,并在太阳下暴晒;对于有病区,取土时要注意土壤的无污染性;选择表土层30 cm以下的土,土壤撒上5%石灰,并及时翻晒消毒。
③出菇前期和菇蕾发生期,注意检查菇床面的菌丝;出现小堆白色绒状物,或有褐色水汁渗出、疣孢霉菌出现,需药剂防治;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染病子实体,增加菇房通风和降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连续喷两三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 ④保持菇房通风,控制菇房的温度在15 ℃左右,不超过18 ℃,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及传播。
5 干泡病
5.1 病原物
病原物属半知菌亚门,轮枝霉属的真菌轮枝霉、菌褶轮枝霉及蘑菇轮枝霉。
5.2 症状
蘑菇分化期感病,被害幼菇形成一团小的干瘪的灰白色组织块,直径达2 cm左右的干硬球状物。子实体分化后感病,导致朵形不完整,菌盖小部份分化,病菇上着生着一层细细的灰白色病原菌菌丝,病菇变褐,但干燥而不腐烂。分化完全的菇体感病,菌盖顶部长出丘疹状的小凸起,或在菌盖表面上出现蓝灰色病斑。此症状与湿泡病相比,颜色偏深、块体较小及质地较干,无液滴、无臭味及不腐烂。
5.3 发病机理
①初侵染源来源于覆土材料,分生孢子是再次侵染源,休眠的菌丝可以存活相当长时期。
②分生孢子包着极黏的黏液,黏液可把孢子黏附到尘埃、蝇类、螨类及采菇者身上而传播,喷水也是散布病原菌孢的重要途径。
③水分带着孢子流淌到菇床和地面进一步传播,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温度15~30 ℃。
5.4 防治方法
出菇期发生病害,用米鲜胺锰盐500~1 000倍喷雾,施菇前后停止浇水1 d。其他环境控制可参照湿泡病防治方法。
6 综合防治
6.1 培养料发酵要彻底
由于培养料的料堆不够疏松,所以通气性差。可以改变发酵参数,去除结块培养料,在培养料中加10%稻草秸秆,以防空气流通不畅、温度不均,确保培养料进入菇房时不带病原物。培养料进行高温发酵后,推广二次发酵(后发酵),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培养料中可溶性养分,而且可杀灭培养料及菇房中的病菌和携菌害虫[4]。
6.2 合理控制生产环境
温度、湿度及氧气是影响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温度能提高食用菌的产量,香菇最适为25 ℃,草菇為24 ℃,双胞蘑菇和金针菇为20 ℃。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菌丝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70%,菇房湿度不能高于96%。子实体生长需要大量的O2,CO2则抑制子实体的生长。加强菇房通风,以促进食用菌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沈晓红.食用菌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食用菌,2015(4):54-56.
[2]劳有德.草菇栽培常见的鬼伞及防治方法[J].广西热带农业,2004(5):40-41.
[3]周春元.双孢蘑菇湿泡病病原学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4.
[4]王爱武,王秀芹.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7(9):56-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