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新型除草剂硝磺草酮和双环磺草酮应用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055-01       中圖分类号: S482.4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2016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三减”行动的实施意见》,“减除草剂”是其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其主要技术包括更新施药机械、更换喷头和喷头体、改进施药方式和使用高效、环保剂型除草剂等。推广使用新型农药成为“减除草剂”的一项关键工作,主要介绍了两种水稻田新型高效除草剂的应用技术。
  关键词:水稻;除草剂;应用技术
  1   硝磺草酮·丙草胺应用技术
  1.1   药剂基本情况
  2014年,先正达公司开创性地将硝磺草酮应用于移栽水稻田除草,药名为“达将特”,主要应用于东北。硝磺草酮属于内吸性除草剂,具有土壤活性和茎叶处理活性,对稻田中的稗草防治效果较好。在水稻生产中,一些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已经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性,而硝磺草酮·丙草胺对其能够有效灭杀,如果按规定剂量使用,该药剂对水葱、雨久花等恶性杂草的防效可达90%以上。
  1.2   除草剂的特点
  该药剂杀草谱较广、持效长,属颗粒剂,剂型先进,可同时防除大多数一年生阔叶杂草、莎草和稗草。如果施药时间与水稻施用返青肥时间相同,可将药和肥混合施用,降低作业成本。其能够发挥双重作用机理,含有HPPD抑制剂,是一种水稻田新型作用机理的除草剂[1]。
  1.3   药剂使用方法
  由于施药时期与返青肥施用时间相重叠,为节省生产成本,可与肥料混施。将水稻土壤进行封闭处理,可在水稻移栽后5~10 d进行,一般以毒肥或毒土方式撒施,也可单独进行,不可采取喷雾方式,用量为900~1 200 g/667 m2。在撒施除草剂期间,要保持田间水层3~5 cm,注意撒药之后保持水层5~7 d。根据田间草情掌控施药时期,为了防止药效受到影响,必须在阔叶杂草高度低于10 cm和禾本科杂草1.5叶龄之前进行施药。
  1.4   使用注意事项
  一定要按照规定剂量进行施用,可将“达将特”颗粒剂与田土、肥料混拌,只有前期混拌均匀,才能保证撒施均匀。推荐该药只在移栽粳稻田上使用,不要在籼稻或与籼稻有血缘的品种上施用,长粒香对该药敏感,要禁止使用。水稻移栽田需提前进行处理,应在插秧后15 d使用。施药时禾本科草超过1.5叶龄、稻田保水性不好、阔叶杂草太高,都可能会导致其防效下降。整地务必平整,否则会增加发生药害的风险。东北移栽粳稻田经常发生野慈姑、矮慈姑、泽泻等草害,由于这些杂草种子和球茎都易萌发,比较难防治,除草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农业措施协同防治,另外,在极端高温天气不推荐使用“达将特”。
  2   双环磺草酮除草剂应用技术
  2.1   药剂基本情况
  双环磺草酮是由日本史迪士生物科学株式会社研究开发的,属于一种新颖的双环辛烷类的白化型水稻田芽后除草剂。
  该药的作用机理如下:首先由杂草的根和茎基部吸收除草剂,再将其成分传输到整株杂草体内,由于除草剂中含有HPPD抑制剂,该成分会影响质体醌的合成,然后由质体醌对八氢番茄红素产生脱氢酶作用,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影响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致使杂草叶片出现白化现象,影响杂草的正常生长,限制其继续发育,达到了灭草除草的目的。
  2.2   除草剂特点
  2.2.1   杀草谱较广、持效期长
  对水葱、异型莎草、雨久花、幼龄稗草、假稻、陌上菜、鸭舌草、野慈姑、泽泻、扁秆蔗草、千金子等杂草防效较好,其中效果最突出的是水葱、鸭舌草。该型除草剂持效期比较长,对部分杂草的持效期可达到40 d以上,有的甚至可达到60 d,因此,该药处理时间幅度大,可降低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
  2.2.2   对抗性强杂草防效突出
  双环磺草酮对于难防杂草和对磺酰脲具有较强抗性的杂草防治效果突出,对常见的阔叶杂草、稗草和莎草也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双环磺草酮对具有一般抗性的杂草有极强活性,药效持久,特别是对水葱防效极佳。
  2.2.3   安全性高,与环境溶容性好
  双环磺草酮的施用对水稻安全,对鱼类及哺乳动物低毒,属于环境相对友好型农药。双环及苯硫醚是该药的独特结构,能对靶标酶逐步进行释放,从而使其能够很好地在水稻与杂草之间进行区分选择。同时,此药水溶性较低,可减少药剂向水田外流失。
  2.3   药剂使用方法
  该药剂主要用于水稻移栽田或直播田,主要防除稗草和莎草科杂草,于苗前或苗后早期使用。制剂含量为25%SC,推荐制剂用量40~60 g/667 m2。该药杀草速度较缓,对于花茎已经伸长的高叶龄杂草可完全抑制其花芽的形成,从而破坏第2年杂草种子的更新。
  参考文献:
  [ 1 ] 王红春,李小艳,孙宇,等.新型除草剂二氯喹啉草酮的除草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评价[J].江苏农业学报,2016(03):67-72.
  (收稿日期:2019-03-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