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具有内隐性,在学校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符合德育教学的原则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是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氛围是最重要且首要的建设内容。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将德育渗透到校园物质环境和制度文化中可参考如下路径——由外而内:物质文化中的德育指引;向内扎根:校园氛围中的德育渗透;丰富文化活动:以生为本的活动支持。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文化建设;品德教育;渗透策略
品德的内隐性和小学生学习的生活化决定了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性原则,即小学德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其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符合德育的教学原则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是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学校文化即学校内的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假设等,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的结构,也是学校文化的精髓,而关于学校的故事、传说、典礼、仪式、人们做事的方式或方法则表征了学校文化外在的浅层的结构。校园文化应该是校园场域中的文化,它是在校园中显现或隐含的一种力量;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校内成员由于共同生活和历史积淀在行为方式和思考中共享特定的精神理念;校园文化有外显的形式,这些形式虽体现了校园的文化精神,但并不是校园文化的全部内涵和深层次结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校园中人的价值、尊重校园内的精神力量、注重校园文化外在表现的建构以及内外兼修的构建路径,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本质要求。
一、由外而内:物质文化中的德育指引
学校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是指校园中可见、可感的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也是教育学生的隐性资源。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即学校地理环境、学校规划布局、学校建筑设计、校园绿化美化、学校人文景观、学校文化传播设施等。渗透德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教育者考虑在学校规划布局、人文景观设计、设施设备填充等活动中有意图地渗透德育元素,让德育内涵在环境中得以体现。例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学校可以将校训刻在一座具有艺术感的雕塑上,合理地布置在校园园林环境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校训,为逐步深入体会校训内涵打下基础。在学校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方面,也可以渗透关联学校办学理念和历史传统的德育内容。
另外,校园物质环境的布置不只是学校规划者或者教师的事情,学生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学校的墙面设计、走廊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校徽设计等都可以征集学生的创意,对入围作品进行奖励,全校师生一起投票决定使用方案。班级环境创设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包括主题内容的选择、班级装饰、各种墙面栏目的设计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
二、向内扎根:校园氛围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氛围的营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以及在合理的制度、理念引领下的师生校园生活状态。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正常运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主要指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各种标准、组织机构及其功能职责等。学校制度文化从外部约束学校师生的行为,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制度保障。穿校服、说普通话、升旗仪式等都是学校制度文化的体现。学校制度本身具有德育功能,师生需要遵守学校的制度参与活动或日常的教育,家校活动也要在制度的指导下进行。师生需要遵守学校制度,逐渐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制度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师生的坚持和长期的积累,它将师生的行为与学校的文化联系起来,反映了学校制度对师生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要求。将道德品质的塑造融入制度文化建设中,有助于隐性德育元素发挥效用,有助于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具有方向引领、动力聚生、活力激发、品质塑造等教育价值,蕴含无限的、内在的道德因素,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积极的学校理念引导,尤其是领导者的整体设计和有力管理。德育内容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是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不需要刻意渗透德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即渗透德育的过程。但是,为了强调校园精神文化的德育价值,学校可以从优良的历史和办学理念中提炼富含德育的精神内核,并将其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方式进行传播,内化于学生的内心,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学校可以将自律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来建设,并逐渐上升为学校的精神内核。自律精神的培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习惯养成、榜样示范、读书交流等教育形式,渗透到师生的日常,形成自律的文化氛围。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自律的力量以及它对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丰富文化活动:以生为本的活动支持
道德是隐性的,德育的隐性特征是指教育者将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意图隐藏在各类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接受道德熏陶,教育者也能达到德育的目的。“隐性德育”采取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来开展各类德育活動,从校内、校外入手,全方位、多层次挖掘德育资源。从德育的隐性特征来理解德育的本质,有利于教师在文化活动中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道德教育,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将德育融入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校园环境中,符合德育的本质属性,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无形和有形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德育熏陶和感染。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有益的发展。人是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天性,以自然之力促使自我提升。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撑,在活动中蕴含道德教育的力量,促使良好品德的养成。因此,教育者要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道德教育。例如,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引下的传统文化仪式活动、科技节活动、班级互动交友活动、社团展览活动等,都需要学校在制度、物质保障、人员安排、精神鼓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活动的核心,渗透德育内容,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美好道德品质的洗礼。例如,在传统经典共同诵读活动中,渗透“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在诵读中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体现的内容,也是德育内隐性的要求。从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维度,审思隐性德育的实施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符合德育教学的原则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是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国外学者关于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理解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02).
[2]汪明虎.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19(02).
[3]马龙.学校精神文化的返璞归真与实践创新[J].教育科学论坛,2018(25).
[4]陈敏.润物于无声 养成于无痕——浅谈小学隐性德育[J].教书育人,2019(01).
[5]李思静.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的变迁——从传统教育到生本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0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