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42块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应用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兴42块目前区块产量低、采油速度低的现状,为了更好的挖掘兴42块的潜力,采用精细地层对比、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等技术对兴42块进行整体研究,通过确定区块的储层分布特征、沉积相特征,结合注水井网开发现状,寻找区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关键词:兴42块;剩余油分布;研究情况;应用效果
  1区块概况
  兴42块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中部,是一个不对称的断鼻状造。断块构造北高南低,两翼基本对称,圈闭面积4.5kHi2,闭合高度150m,是一个较好的断层圈闭的储油构造。
  油藏埋藏深度1950-2050m,油水界面海拔-2050m,油气界面海拔-1950 - -1960m,含油面积3.95km2,有效厚度18.3m,原油地质储量798×104L,预测采收率49.0%,可采储量391×104t,含气面积0.8km2,气顶气储量3.6×108m3。为孔隙型中高渗气顶边水油藏。
  2兴42块研究情况
  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的原油,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开发条件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
  2.1地质综合分析
  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技术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產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通过精细刻画全区的储层分布,完成小层的储层砂体分布图,总体上表现为不同水流控制的多个扇体而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从平面上砂体叠加连片分布,总体上东部、西部均发育一条由北向南的辫状河河道,砂体在河道内发育最后,向两侧逐渐减薄。不同相带储层物性差异明显,河道中心物性最好,薄层砂相对较差;同一相带不同部位,物性参数也有较大差异。
  2.2开发因素
  剩余油的宏观分布除受地质因素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由于不同的开发条件导致油藏剩余油的形成。一般而言,影响剩余油形成的开发条件主要受注采井网影响。
  注采井网不完善导致剩余油的形成。由于受储层分布和连通性的影响,在油层的局部地区无法形成较完善的注采井网;水驱油效率较低,从而形成相对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潜力区,以零星分布为主。
  井网密度越大,水驱控制程度越高,则注入水波及系数越高,剩余油富集部位越少,不同的井网形式其面积注水波及系数大小也不一样。在线性井网模式下,如果地层性质沿注入井方向变化很大,则甚至在两口注入井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剩余油。
  剩余油富集区通常位于两口生产井的巾线上。然而在四点面积井网中,甚至在稳定地层条件下,剩余油可以存在于注入井之间的压力平衡区域。早期的各种实验表明,见水时七点法和五点法面积波及系数较大,反九点法最低。当井网不完善或不规则,或一套井网开采多个油层段时,加上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的影响,则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富集部位。
  通过综合分析区块构造、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结合本块注水情况分析,最终完成了七个小层的剩余油分布图。
  3现场应用情况
  3.1储量计算
  经过研究,重新计算了含油面积及有效厚度,选择合理的计算参数,本次研究发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91×104t。
  3.2已实施井
  应用上述研究成果,按照地下与地面充分结合,兼顾井网完整性,与老井保持200m左右井距选择砂体发育稳定,油层厚度大的有利部位避开水流优势通道的三大原则进行井位部署,共部署了两口开发井:兴42-7-9、兴42-5-25;一口侧钻井:兴14C。三口试油投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累计产油170lt,累计产气,31.1×104m3。
  上述3口井的成功实施,验证了地质科研人员对兴4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挖掘该块潜力,于2014年4月15日进行了兴42块井位部署汇报,获得审批9口。
  4结论和建议
  ①兴42-7-9井的成功实施说明高含水断块仍有挖潜剩余油的潜力;
  ②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能够对处在“双高期”的开发区块剩余油进行有效挖潜;
  ③油藏精细描述是实现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0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