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景观设计在于采用综合的途径设计物质空间,往往以物质空间规模为设计出发点,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绿地、住宅通常是从建筑角度出发。如何从建筑角度出发,形成整体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是一个热点问题。通过一个改造案例,介绍景观设计如何与建筑设计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景观设计学;建筑设计;空间氛围;改造
  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采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并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需要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紧密联系。其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建筑物、构筑物、广场、雕塑、小品、园林绿化等。这些要素根据物质空间进行系统组织,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和有序的城市空间,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较大区别。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及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
  1项目概述
  龙泉市是浙江省丽水市代管县级市,自古人文昌盛,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全市自然资源丰富,是浙江省园林城市,项目总占地5hm2,位于龙泉市山坳处。其场地东西南北各有不同高度的山体围绕,场地东侧为南北向双向六车道市政道路。作为龙泉市城市明信片的龙泉博物馆,占地1hm2,位于该项目地块内西侧。项目东侧留有较开阔的区域,尺度分别为南北向宽120m、东西向宽165m,从市政道路至博物馆入口高差為6.4m。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烘托博物馆整体空间的开放型广场绿地,景观设计需从建筑角度出发,通过景观设计手法,进行系统组织。建立博物馆于广场之间清晰的联系,并与建筑共同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空间。
  2案例借鉴——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南广场园区设计
  该项目作为改造工程,位于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区域内,四周为美术馆、博物馆、商场。由于视线遮挡,70%商城内的人流无法发现美术馆、博物馆。其中一个项目为改造中心广场,打开视线,同时,创造博物馆和花园之间清晰的入口和联系。
  3项目景观现状
  3.1建筑设计立意
  博物馆整体建筑立意为“散落在田野上的瓷韵”,希望通过大小不一的弧形体,模仿打破在田野上的瓷器,表现“野趣”的风貌。建筑立面主体结构以清水混凝土作为装饰,在基座部分铺以自然石。
  3.2景观现状
  (1)现状景观采用强烈中轴对称模式,将基本为方形的场地,通过“十”字交叉模式,分割成4块几何场地。因东西向高差6.4m,正对建筑中轴,形成“拾级而上”、宽18m的轴线空间,整个场地描绘了一幅严肃、庄严的画境。
  (2)被划分成4块场地的区域内,通过椭圆、圆与几何直线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4种主题。为满足人们休息要求,在靠近西侧的2块区域设置风格各异的廊架。整个区域内容丰富,却显凌乱。大面积运用各类乔木,剪断博物馆与广场的联系,使博物馆隐藏与密林之中。
  (3)在硬景处理手法中,运用大量的石材,造价高,人工痕迹凸显。在软质景观设计中,乔木品种多达40多种。为强调其重要性,建筑入口两侧种植序列感强、树型各异的造型香樟。
  (4)建筑最高处约32m,最宽处约120m,基本占据设计区域的东西向宽度。建筑作为此处的大背景,其尺度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空间尺度。研究表明,人们能较好观赏景物的最佳水平视野范围在60°以内,观赏景物的最短距离应等于景物的宽度。而广场内选用高2m和8m的2组景石,分别布置于入口区域及“十”字交叉中心节点处。具有体量感的景石,将博物馆前区广场分割为若干个小空间段,虽增加了空间层次,减小的空间尺度却与博物馆尺度不符。
  4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如果把城市景观体系比喻成植物,何为红花、何为绿叶,是从整个区域空间角度作为出发点来考虑。此项目中,周围自然环境优越,以大面积绿色山体作为背景,环绕于场地周围。从宏观角度出发,建筑已与周围围合的山体形成了一体化的自然景观。基于本项目特殊空间尺度,只需在满足广场功能的基础上,延续自然化的形式即可。
  4.1梳理场地空间关系
  建筑体量在平面区块内占据较大比例,在竖向空间上,由于东西向高差达6.4m,使博物馆成为地块内视觉焦点。建筑面宽与广场进深基本形成宜人的1:1空间尺度关系。设计中应考虑游客视线,基地最东侧与市政道路衔接处是观赏的最佳视点。此区域即是进入广场的入口,也是最能表现广场与博物馆之间的空间对话,形成统一风貌的最佳区域,之后可通过以下改造方法打开空间。
  将区域内大面积遮挡视线的乔木移栽至别处,同时,拆除掩映在乔木中形式各异的廊架。判断2个景石的体量,将原“十”字轴上高8m的景观石移至入口广场区域,延展原被打断的空间尺度。将原入口广场处的景石挪至博物馆东北区域,环形通道转角处,形成另一个具有标识性的次要入口。
  4.2创造“意境”关
  建筑设计理念为“流动在田野上的瓷韵,天然,野趣,清水出雕饰”。整个空间创造一种自然、野趣的氛围,由于原有景观设计太过人工化,但大面积拆除非常不经济。通过对场地内硬质景观、地形、植物不同的处理方式,与建筑一起共同创造具有“意境”美的城市景观空间。针对硬质景观,保留“十”字轴线中异形花池、水池。拆除被割裂的4块场地中高低不一的几何型花岗岩花池,形态各异的景观廊架。平整已移除乔木及部分灌木的地形,利用场地高差,建立微地形系统,体现自然草坡的景观肌理。
  以植物修饰为主要改造策略,植物修补原则为“平、整、软、密、少”。(1)“平”——所有灌木需随地形起伏变化而平缓变化。(2)“整”——片状灌木及灌木与灌木之间无空隙衔接,整体需整齐。(3)“软”——用藤类植物或麦冬软化硬质边界。现状因高差关系,从入口广场角度映入眼帘的是中轴区域异形花池与水池形成的阶梯式硬质挡墙。利用藤类植物垂挂在花池边沿,植物的柔软度及垂度形成绿墙模式,遮蔽硬质挡墙。同时,考虑项目地处南方,夏季日照严重,花池内的灌木可选择木本垂挂类植物,适当减少因高温导致的花岗岩池壁过热,烫坏藤类植物的风险。场地内景观水池由于未形成系统,表现效果较差,将其改造为花池,植物品种与原有花池内植物统一。(4)“密”——现场灌木种植稀疏,需补植。(5)“少”——植物种类少而精,投资造价尽量少。
  4.3严格控制造价
  改造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控制造价是重中之重。根据改造方案,主要是3个板块的费用:拆除及移植费用、土方费用、新种植物费用。为控制造价,且因项目景观定位,场地内没有重新设置人工化痕迹严重的硬质景观,而是在原有路径上进行减法。原有场地中,乔木及灌木有利用价值的全被移植到建筑西面山体上,增加建筑背面林冠线高度。在轴线上的造型树根据视线角度,被自由移栽在各个位置。大面积种植的灌木品种毛鹃长势良好,在后期改造中,选用毛鹃作为主要植物与原有植物,进行平面种植形式上的增补。
  5结语
  景观设计中,首先应确立项目的出发点。以建筑为出发点的项目,充分研究建筑所需表达的空间、意境、设计形式、功能需求。结合景观专业优势,共同创造一个整体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责任编辑舒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3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