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合作性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布鲁纳曾说过:“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堂角色呢?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呢?以及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呢?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本文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合作性学习及在教学中合作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合作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35-0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大纲的精神实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合作性学习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掌握和应用好该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合作性学习法的概念及意义
  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而合作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体系。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探究设计——合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过程,“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合作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展合作性学习,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集体意识,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合作性学习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要使合作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合作”的有效性。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开展合作性学习及在教学中“合作”与“分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1.学生合作技能培训。
  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和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而且表现在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策略的提供、合作性学习的组织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由于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是进行合作学习前提,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与培养。因此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培训,用一些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折断筷子”、“密码传令”游戏等。让学生学会合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
  2.优化分组、细化分工。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足够的学习主动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挖掘自我思维潜质,大胆提出自我设想。合作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全班学生如何分组、分工的问题。这个环节做好了,进行合作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在教学分组中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综合学生的特长、学习兴趣、动机、审美能力、整合能力和性别的差异等,力争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分组,关注教学进程进行有机调整,及时发现小组中不和谐因素,及时调整。
  3.在教学中运用合作性学习。
  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在合作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由“教师”转变为“导师”,指导学生“合作”与“分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般性策略和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策略,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实施合作性学习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合作性学习的积极互动原理,既合作又分工,在机制上保证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角色或任務,平等参与小组活动,进一步明确、细化学习任务。
  在一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把教学任务分解成五个子任务,使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到各组进行观察,发现没有参与的同学及时提醒,督促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4.成果展示与交流。
  成果展示与交流是合作性学习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是对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让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前教师要明确各小组展示的时间,展示时的纪律,展示的内容等。
  5.成果评价。
  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对于合作性学习成果需要进行相关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小组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的评价。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组织、评选出本节课中表现最好的小组,教师颁发奖状,学生发表一分钟获奖感言。
  三、教师在合作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性学习教学法,渗透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的合作以及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让合作性学习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呢?本人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合作性学习,难度太低、内容简单的任务,不能完全体现合作性学习的优势,易使合作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挑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一节电子表格的复习课中,基于对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梳理、融会和贯通,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任务设置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成学生任务,让学生用合作性学习法来解决问题。   2.有效控制课堂秩序。
  在合作性学习初期,学生会讨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会带来较传统课堂教学更大的杂音,甚至让课堂失控。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学生一起制定褒奖制度。如奖励那些保持课堂秩序的小组,给他们一些额外的上机时间等。
  3.适当调整参与程度。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性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讨论时,往往是好学生发言或代表小组汇报,他们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而较差的学生充当了听众角色,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又很难及时发现,致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引导,明确各小组的组内分工,对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给以鼓励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对其在小组中担当的角色适当调换,达到共同合作的目的。
  4.完善学习评价机制。
  在合作性学习中遵循多元化的评价原则。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同时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客观评价,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进步、幅度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尺。还要注重使用激励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掌握新知识或新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5.合作性学习法和其他方法有效结合。
  一种教学方法不能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某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其他教学方法共同服务于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把多种教学方法混合进行,如演示法、探究法、合作性学习法、教练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等。
  总之,采用“合作性学习”教学法,关键是“学习任务”的选定,学生“合作”与“分工”的设计,及老师的引导。因此教学前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合作性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要作好引導作用,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合理的评价,才能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教无定法,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合作性学习法还要考虑其它因素,例如学生的组织问题、教师对课堂的调控问题等等,还需要长时间的教学实践验证和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还要立足学生实际,根据自身教学风格,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美)大卫·W.约翰逊.《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张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8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