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拟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文本,借鉴全国其他10所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探究适合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
  在“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拥有全球化视野、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明显。外语类院校、外语类专业具有顺应时代东风的发展优势,相較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等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境遇略显尴尬,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外语类院校所有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为94.05%(教育学100%,汉语国际教育97.87%,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小语种专业97%以上)。[7]如何借助外语类院校的语言优势,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革新,以培养专业、外语、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了必须要探究的课题。本文拟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文本,借鉴全国其他10所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探究适合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是出于高等学校文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完善学科建设体制、培养综合性人才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当前,全国16所外语外贸类大学中,除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信息工程大学等,已有10所院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从目前各外语类院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看来,英语课程是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大优势,有助于凸显和培养“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但就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存在特色课程不突出,课程设置不完备等问题。可见,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立足语言优势,走出一条特色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二、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一)课程结构(学分总数180)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进度安排
  1.涉外文秘方向
  2.中外文化交流方向
  根据上述表格不难看出,涉外文秘和中外文化两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大体一致,共计必修课程108门,284学分;选修课程24门,48学分。只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取的选修课程存在不同。
  三、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相对模式化
  根据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届涉外文秘和中外文化交流方向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其专业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构成,课程设置比例较为科学合理,特别是通识课程学时、门类和实践教学周期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但是,其模式相对较固定。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一致,没有根据方向设置特定的需求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置可以培养出一批专业基础过硬的文科类人才,但是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换言之,两个专业名称仅是挂名,实则是同一个专业培养模式。加上综合性、拓展性和创新性课程较少,也将导致学生“缺乏文理渗透、缺乏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3],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二)重理论性学习,轻实践性教学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实践内容由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周活动、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组成。表面看来,实践课程内容丰富。实际上,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实践教学成效不明显。调查发现,虽然专业培养方案里安排了30周、16个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相较而言,理论性课程不仅课时和学分比重大,且每门学科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指导,虽然学校层面每周有两个课时的公共必修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对于培养应用型学生的目标而言,实践教学仍旧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三)英语课程设置达不到培养标准
  根据201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较高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英语和第二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良好跨文化交流素质和能力”[6]的人才目标,结合涉外文秘和中外文化交流方向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英语课程在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构建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英语课程课时与学分安排不均,口语、听力、写作课程安排远远低于阅读和语法课程。正如前面表格数据所显示,英语课程主要为综合英语、口语、听力、阅读,共计40学分。大一、大二时期,每学期开设三门英语课程,共计8学分。大三时期,每学期开设一门英语课程,共计4学分。其中,综合英语课程开设了5学期,口语课程开设了1学期,听力课程和阅读课程分别开设了3学期,写作课程开设了1学期。这样的安排,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仅仅是入门级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弱化,使学生空有语言类大学的光环,实则是“哑巴英语”。
  参考文献: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2] 邓齐平.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 . 怀化学院学报,2007(7):102-104.
  [3] 郭秀敏,覃宏. 普通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3):85-86.
  [4] 曲文军. 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4(4):1-4.
  [5] 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EB/OL]. http://sc.tjfsu.edu.cn/info/1140/2121.htm,2016-06-22.
  作者简介:蓝启红,女,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  玲,女,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温  涵,女,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外语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项目批准号:JY176029)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1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