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滇沪合作背景下上海职教支持滇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振兴的实践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滇沪合作和传统工艺振兴政策,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发挥立足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创意创新高职教育特色,与云南省合作搭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对接上海职业教育、文创企业、消费市场的平台,以文化传承、产品创新和市场转化带动滇西少数民族的就业和创业。
  [关    键   词]  上海职教;滇沪合作;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振兴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20-02
   上海高职院校认真贯彻沪滇合作精神,积极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取得较好的成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足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办学,在文化创意创新领域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加强了对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的帮扶支持。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问题及支持策略
   滇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各族人民把日常生活需要与民族感情、居住环境有机对接,创造了以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类,包括斑铜、斑锡、乌铜走银、珐琅银器、银饰及民族刀具等金属类工艺品;木雕、红木木艺、根艺、竹编、藤编、草编等木竹藤草工艺品;建水紫陶、华宁釉陶、易门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傣族曼仑陶、滇中彩陶等陶瓷工艺品;翡翠、苴却砚、特色石砚、麻栗坡祖母绿、马关石榴石、保山南红玛瑙、怒江碧玺、腾冲火山石工艺品、会泽迤砚、昭通紫砂石壶等石雕石刻工艺品;彝族、苗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布依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壮族、基诺族等多民族刺绣以及扎染、蜡染、织锦等布类工艺品。
   滇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面临着文化与技艺传承不力、面向现代生活的创新不足、带来的经济效益低迷等问题,其破解策略是开展应用性的传承创新与产业转化。上海与云南是国家确定的合作省市,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云南的对口帮扶,在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农业、扶贫、产业等多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前后开展了云南文化推介、云南文化人才培训等,但与其他领域的对口帮扶相比,充分发掘云南丰富传统工艺资源的扶持项目不多。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学院启动了新一轮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建设工作,促进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成为学院帮扶的重要方向。学院组建了团队,仓平院长领衔,发展规划处策划和推进,服装、皮具、玉雕、首饰、环艺、数字媒体等专业具体实施,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学院与合作方共同推动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促进职业人才培养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传承、产品创新和市场转化带动滇西少数民族的就业和创业,搭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对接上海职业教育、文创企业、消费市场的平台。
   二、携手云南省文产办,建立传统工艺振兴合作平台
   2018年8月,在云南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论坛上,在云南省副省长李玛琳、云南省文產办主任罗杰的见证下,仓平院长与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孙炯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18—2023)。
   此次达成深度合作,是云南省对学院发展特色和十年来对滇沪合作所作贡献的充分认可,更是建立了新阶段合作的产教平台。云南省文产办和学院为进一步促进滇沪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产业良好发展,探索在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开发、帮扶协作领域的产学研创合作机制,充分提供协调、帮助和支持,共同策划开展文化、教育和产业发展项目,努力促进云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积极支持学院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工作。具体的方向包括建设非遗工作站、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出版专著和发表研究成果;开展作品创作、展览展示、企业对接、产业转化等工作;申报各类教育科研、文化发展、产业发展领域的项目;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研修;开展高职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大师班研修等人才培养服务;搭建云南文化走出去与上海创意设计、时尚生活、消费市场、文化品牌对接的桥梁。
   三、对接楚雄永仁县,助推彝绣文化传承和转型升级
   楚雄永仁县是上海嘉定区沪滇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县,学院在嘉定区相关同志的支持下与永仁县进行了对接,率先开展彝绣文化采风、设计创作与展演发布。
   2017—2018学年,服装、皮具、首饰专业80位学生以彝绣为特色元素,共开发出250套服装、30个系列饰品、10个系列皮具,将彝族服饰文化用现代设计表达出来,将非遗带入现代生活。2018年4月,作品参展了2018时尚上海第24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论坛暨第17届环东华时装周。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了“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学院与永仁县共同展演了“‘云想彝裳’传统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秀,作品得到了服装服饰类企业的高度认可。
   此次系列作品是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其服饰呈现出种类多样,色彩纷呈的景象,体现了彝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独到的审美观念。仓平院长认为,作品可分为“原生态”“改良态”和“再造态”三个阶段,“原生态”作品以彝族传统服饰和纹样图案为主要元素;“改良态”运用现代审美和设计语言对传统彝族服饰进行适当现代化改良,以符合当地年轻人和游客的消费需求;“再造态”主要展示学院师生在充分汲取彝族服饰的各类元素之后,将其运用到服装、首饰和皮艺的设计中,从而创作出的一批符合都市生活的时装作品。    前期的合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当地政府、乡村绣娘和服装企业的认可。2018年8月,学院与永仁县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共建“永仁彝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心”,在文化传承、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文化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
   (一)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及工艺
   开展彝族文化和工艺的采风、研究、保护、传承等工作,共同申报高级别课题与项目,共享文化保护和研究成果,建设“彝绣数字化资源库”“彝绣博物馆”等文化项目。
   (二)推进产品、技术和商业创新
   支持永仁县发展彝绣产业,通过师生作品创作与设计,创新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服装、服饰、工艺品等产品设计与制作,协助推进相关企业、人才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
   (三)开展人才培养和交流
   对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上海嘉定和永仁县对口帮扶工作”等,双方共同举办培训班、研修班,重点是提升乡村彝绣从业人员技艺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鼓励彝族学生报考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四)举办文化及产业活动
   策划举办展览、秀场、创意市集、品牌传播、市场营销等活动,重点支持赛装节等项目,搭建永仁县彝族文化、彝绣生产基地与上海创意设计、时尚生活、消费市场对接的桥梁。
   四、支持德宏芒市,建设工艺美术从业人员创业基地
   为了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创新创业、东西部协作等党和国家战略,探索新形势下沪滇两地扶贫协作新模式,2017年9月,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授牌芒市职业教育中心设立“工艺美术从业人员创业基地”,由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支持建设。学院由玉雕专业华国津大师领衔,组织了青年工艺美术师团队支持基地建设。
   2018年7月15日,在美丽的德宏,少数民族地区工艺美术创新创业培训第一期开班(2018年7—8月举办)。培训由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直接支持,芒市职业教育中心主办。学员主要是来自芒市职业教育中心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还吸引了云南省昆明、红河、怒江、昭通、德宏等地建档立卡的学员,共38位。
   面向需求旺盛的时尚饰品市场,培训主题定位为“玉饰技能提升与商业体验”,以玉饰作品创作及商业转化为导向,提升学员的创意设计、制作技能和市场营销素质,开拓学员的商业视野。本次培训创新了课程体系,课程有首饰设计与市场等行业分析课,材料雕塑与设计、玉饰创意设计等创意设计课,玉饰制作技能、组合镶嵌技能、数码雕刻技能等技能提升课,自媒体与营销、商业体驗等商业运作课。
   教师团队达到20人次,邀请到了老凤祥玉石雕刻公司总经理严忠、老凤祥大师工作室首席设计师张云清、中国黄金集团首饰工匠蒋孝友等上海知名行业人士,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王建国、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万凡等知名教授领衔授课,组织了以丁治尘、郭宏祥、袁成为首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华国津大师工作室团队带领创作和训练,得到郑金盛、段大恒、岩坎、尹志江、刀宝江等德宏玉雕名师企业的实践实训支持,还得到了北京精雕有限公司技师的高新技术支持。
   基地将整合资源,发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和德宏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互补优势,重点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和从业人员,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培训和创业项目孵化两大重点,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发展。
   五、结语
   当前的实践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其实践的成效还是不足的,有待观察,未来要进一步在保护传承、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转化等领域做好上海文创产业与滇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对接与落实。
   参考文献:
   [1]陈文苑.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云南省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33(6):118-124.
   [2]张莉.现代产业背景下民族金属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云南大理鹤庆银饰银器制作为例[J].艺术科技,2016,29(11):103,136.
   [3]董岳,李刚.云南德昂族胸前腰间银饰的设计研究与创新[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2):104-109.
   [4]王强,韦培,罗辉.数码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探索:以木雕纹饰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7(1):77-81.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