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台湾地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与借鉴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的新突破、新理念和新课题,迎接教育改革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成功建设经验,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型升级。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针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战略蓝海、学生管理的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大陆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与启示。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15-03
   大陆与台湾地区同根同源、一脉相通,由于海峡两岸文化、传统及观念具有广泛共同性,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与相似的特征。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称之为“技术与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技职教育),其历史悠久、体系完整、进路畅通、学制灵活、办学绩优、评鉴健全、效能卓著;注重学生多元适性发展;强调务实致用、产教合作、全人教育、国际培养;倡导职业教育的价值尊严和社会关怀。技职教育被誉为台湾地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之一,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成功培育产业精英,带动产业的复苏与升级,使教育与产业互补受益、协同发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陆地区职业教育正处于“互联网+教育”改革新时期,充分借鉴台湾地区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以创新改革为动力,应对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地寻找与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的战略“蓝海”②,提升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宏观层面: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一)构建开放式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迅猛发展,促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重心聚焦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创新意识的养成,职业教育层次需求也逐步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硕士层次、博士层次上移。笔者建议借鉴台湾地区技职院校的成功建设经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构建开放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将专科层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将应用型本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补充,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构建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结构完整的教育体系,建立上下衔接、纵横相通的高等职业教育网络。从根本上打破目前终结性职业教育的局面,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的多元组合格局,建立一个开放的、富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教育需求。
   (二)畅通普职教育互通的培养路径
   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大体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岗位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学术研究性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发展科学技术的学术型人才,将科学原理演变为设计、规划或研发新技术。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相互之间缺乏互认与转化机制。笔者建议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双向衔接、普职互通”的成功经验,积极创造条件,畅通人才培养路径,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提供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学生开辟“双行道”“多行道”,突破“专升本”的“单行道”瓶颈。实现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合作衔接、资源共享,为终身教育體系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公平发展。
   (三)实施多元并存的学制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复杂、专业门类丰富、办学地域特征明显,笔者建议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学制的体系,构建大陆高职院校多元并存的学制制度。(1)结合生源特点,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置2~3年制、5年制、4~5年制等多种类型。(2)结合专业特色,根据岗位群的划分标准,针对技术类、管理类、业务类、操作类等岗位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合理设置长短期并存学制类型,即技术性人才的工作岗位适宜实行长学制,操作型人才的工作岗位则适宜实行短学制。(3)结合区域特征,逐步形成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阶梯式学制体系,即社区镇的二年制、县级市的三年制、中心城市的四年制,以及国家级的研究生高职长学制的学制格局,以满足社会各层次对职业技术的教育需求。
   (四)规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从业人员胜任职业活动的总体水平,是职业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大陆地区职业资格种类繁多、多部门共同管理、职业证书标准不一,社会认可度不高。笔者建议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学力①重于学历的理念,强调技术证照与学历文凭具有同等效用的教育经验。积极建立国家劳动资格框架体系,颁布职业资格的准入行业细目,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用人标准。制定相关的职业资格法律规范体系,制订职业分类目录与岗位职业资格分级标准。调整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结构,构建一个全国统一、多层次、权威性的资格证书体系,并在基础上力争与国际接轨,引入国际证照认证,为国际化职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规范职业资格的认证体系,建立国家级、省级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鉴定机构,组织开展相关的职业能力评定工作。建立多元文凭等值互换体系,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制度。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笔者建议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政、校、企”联合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職业教育的保障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机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协调、引导与支持功能,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目标。制定国家级、省市级等多个层面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职责和权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享工作机制,营造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鼓励国家设立多个级别、多个层面的“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监督和管理,拓展校企合作的项目载体,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财政补偿方案、税收减免、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实现校企互惠双赢,促进共建共享。
   二、中观层面:寻求专业发展的战略蓝海
   (一)推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动态调整机制。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与岗位结构,及时地调整专业布点、专业结构与专业层次。由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专业数量的总量控制,将专业的设置权限下放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委托第三方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人才质量跟踪调查,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年度绩效考核机制,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专业预警与末位淘汰工作机制,形成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的常态化工作模式,最大限度保证毕业生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实时、实地、实效的“三对接”目标。同时,鼓励院系开展以专业为基点的SWOT分析,及时了解专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不断修订与完善专业建设规划,积极构建专业发展的战略蓝海。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构建区域产学联盟,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引入行业、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产学深度合作。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双方双赢互利为目标,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目的,以校企融合育人为切入点,以国家的配套政策与经费支持为保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实践标准、评价标准等教学要素,完成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规范用人标准。通过课程讲授、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竞赛指导、项目合作、技术研发、就业择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教学质量监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多项育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职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优秀人才。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有益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超前意识,建立课程的动态调整工作机制,成立院、系二级课程建设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估等工作。以培养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为目标,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合理设计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平衡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通过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突出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强化专业综合实习、跨专业综合实习等项目训练,养成学生专业的逻辑思维能力;规范校外专业实践项目,推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绩效考评机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设,引入业界优秀的教学案例,开发系列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提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数字化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区域优势,发展系列品牌优质课程,为实施人才差异化竞争策略奠定基础。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培养工作规范体系,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认定条件,保质保量地完成岗前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的认定、晋升、评聘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守则,科学地制定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和方法。建立一批机构稳定、注重实效的师资培训基地,革新师资培训模式,加强分类引导与分层培养,建立教师进修培养的年度考核标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明确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保障条件,建立兼任教师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不断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逐渐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与水平。
   (五)建立健全专业绩效评鉴体系
   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评鉴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大陆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水平评估工作,将评鉴制度纳入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关系。应用第三方评价建立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以评鉴工作的法制化、评鉴机构的社会化、评鉴模式的多元化、评鉴资料的双重性、评价指标的弹性化、评鉴趋势的国际化、评鉴委员的综合化、评鉴结果的指导化为目标,设立国家、省级的专业评估中介机构,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制度与指标体系,健全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服务保障系统与质量监控系统,以机构职能、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任务职责等五个方面为抓手,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为基础,构建一套体系科学、标准明晰、指标合理、法律健全的专业绩效评鉴体系。
   三、微观层面:实现学生管理的转型升级
   (一)构建“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
   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学生事务的管理经验,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践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构建“扁平化”的学生管理体系,打造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采用前期引导、期中辅助、后期督促的形式,开展相关的学生事务工作。强化学生管理的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按章行事的原则,健全学生事务工作制度,明确学生工作的岗位职责。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学生管理原则,构建全员、全方面、全过程等“三全”学生服务工作体系,尊重学生、激发兴趣、关注个性、启迪智慧。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与育人职能,实现人师、业师、经师三者的深度融合,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学生全程化的生涯教育
   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涯教育体系。建议大陆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引入生涯辅导工作机制,开发就业职能诊断平台,提供学生职业查询、职业兴趣探索、能力养成计划、诊断咨询服务,贯通学生的生活辅导、教育辅导、心理辅导与职业辅导。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化教育模式,通过生涯辅导向学生提供个性分析、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向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帮助学生熟悉职业;开设相关的讲座与课程,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决策和发展能力;开展模拟面试和招聘,进行就业辅导与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整个职业生涯。强化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明确职场坐标系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对口就业和优质就业。
   (三)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笔者建议借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門的相关政策为指引,树立高等职业院校院系的国际化发展愿景,加强国内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夯实教育国际化发展基础,创设条件,实施双语教育;拓展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创新国际化活动载体,以长期海外留学项目为基础,短期出国出境游学项目为补充,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提升学习、缩小差距,拓展国际视野。寻求教育国际化发展特色,引入国际资格论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竞赛,提升专业技术,强化实务能力,积累竞赛经验,锻炼与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农莹.大陆与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瑜芳.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6).
   [4]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陈正辉.全球化时代台湾农科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6]彭志武.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陈淼.中国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评鉴制度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