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语境下的傣族传统手工技艺内涵变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手工技艺是记录其科技、文化、艺术变迁的物化形式。在伴随其文明发展的同时发展了自我,也不可回避地打上了文化不断交流、历史语境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烙印。
  关键词:傣族 文化语境 传统手工艺 发展变迁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开始经历巨大的社会转型,傣族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对其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濒于消亡;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农耕文化语境下的傣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
  傣族所处的地区环境优美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同时傣族有着和谐包容、勤劳智慧的族群性格,在物质生活相对有保障的同时社会文化和艺术创造也有序展开。在农耕文化语境中,傣族人民的民俗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也被保存下来,由于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对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的保护和传承态度,其本身文化的延续性是没有中断过的。原始部落时期的傣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多种生活经验,掌握了各种生产技能,如制陶、建筑、农耕和纺织等,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随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南与中原之间有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互通,部族之间有着不同的贸易往来,它的开通使西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得到加强。其中制陶、纺织、青铜艺术受到越文化的影响最大。在农耕文化发达的社会,傣族形成了“盘田种好粮,积蓄盖新房”的物质享受的价值观,稻作文化的发达繁荣是传统傣族人追求的核心价值。传统的傣族的民族工艺就是傣族人民基于农耕文化而进行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创造。傣族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了水的性能、稻作的技术、竹子的功用,这些都是傣族在传统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衍生的物质生态文化。从傣族的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可以看出,所有的科学技术、艺术创造、生活生产都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自然经济孕育了傣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农耕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蕴藏着诸多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内涵。在农耕文化语境下的傣族手工艺都是伴随生产和生活经验产生的。在工艺实践初期,可以看出傣族民间工艺指向性非常明显,基本都是围绕着“实用”和“功能”进行的创造实践。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要“物尽其用”,其次才是审美。傣族传统民间工艺诞生于乡土社会,其实用功能“正向”价值而成为主流文化。傣族民间工艺在农耕文化语境中,其工艺的技术价值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和审美需要,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这些简单朴实的作品除了作为人们生产劳动的工具以外,还蕴含了关于傣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在生产效率不高的乡土社会,这些手工创造作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顺应着时代的审美需求,被明确地定义为生产生活物用功能的“正向”价值而成为农耕文化语境下的主要内涵。
  二、宗教文化语境下的傣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
  傣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其原始宗教文化、外来佛教文化,不断地寻找、选择最佳的生存环境,建立起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傣族的宗教观反映了该民族独有的思维、习俗、信仰、行为方式等,所蕴涵的自然朴素的道德观念、万物有灵观的宇宙观、灵魂不灭的生命观及佛教善惡观和因果轮回等思想被运用在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方方面面,至今仍值得我们挖掘和借鉴。傣族最传统、最古老的信仰都来自于原始宗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宗教仪式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是热闹壮观的场景,更集中表达了人们对崇拜对象和信仰对象的虔诚。在信仰的背后,傣族人似乎更在意形式的表达,因此,作为表达媒介的手工艺品在宗教仪式上得以尽情的展现。傣族人民对宗教使用手工艺品的制作发挥了最大的想象,不断创造出新的手工艺产品。可以认为,傣族传统手工艺因宗教而聚集,因宗教而丰富发展,因宗教而传承。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信仰的需要,同时满足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尤其是在赕佛仪式中之用的“赕品”,因自己手工艺品的精美繁多而自豪,因自己手工艺品的独特而更体面。傣族人认为在赕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后,灵魂就可以得到升华。这些民间工艺品功能上都为宗教服务,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带有宗教象征含义,包括它的制作过程都带有某种仪式感。独特的信仰使傣族的宗教手工艺发展得更加丰富绚丽,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传承机制,世代相传。傣族传统手工艺尤其是重视宗教仪式对于“器物”之灵的激活作用。
  在这一前提下的影响下,以宗教法器和供奉佛祖的祭祀用品成为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尤其强调器物如何经由仪式活动成为生命体的完整过程,对于圣物的文化表达有了较为深入的诠释。个体不仅可以借助他所占有的物表达自己,也通过物的显性存在来确定、完善自我的核心价值。如传统手工艺制品对于手工艺者、产品对于生产者和艺术品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实现个体自我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精神活动中人与物的双重建构提供了基础,物也因自我的延伸获得了独立的人格特征。人通过有目的地、有感情地在物上投入时间、精力和体力,从而实现情感的彰显与生命的拓展。傣族固有的一些文化心理赋予宗教手工艺天然生存发展动力;除此之外,政府和外界的对傣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关注和保护越来越多,使得当地傣族也逐渐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有了一定的自觉意识。傣族特殊的宗教文化语境为傣族手工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和精神寄托。
  三、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傣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
  近些年来,旅游产业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成了傣族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获得了复兴,但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变异,其主要表现为傣族地区的人们为了谋求快速的经济收益,生产和制造出简单而粗糙的缺乏创新的工艺产品,甚至部分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代替原有手工艺,将原本传统工艺品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手工技艺与人文情愫完全剥离开来,致使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复制品与伪民俗工艺品。一方面,傣族民间工艺作为文化的物化存在形态,已经不再依赖农耕文化,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遗存,存储在人类记忆的时间与空间里。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傣族民族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十分明显,使傣族许多民间工艺正在经历着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加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许多傣族传统工艺应用逐渐被新型材料和工艺取代,加上人们对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和工艺逐渐遭到损毁和流失。   文化语境改变、社会的变迁与科学技术的飞跃,使得傣族文化也收到来自区域以外的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对于傣族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而言,有的手工技艺将逐步被新的工艺取代,而有的工艺甚至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与功能需要而遭到淘汰也是必然现象。然而,傣族传统工艺存在于傣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傣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根本特点是它的活态性与存续性,传统手工艺传承问题以及传统手工艺产业化中的“文化制造…‘仿真”现象都影响其手工艺的长期续存。旅游经济及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傣族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失语,其复制化、简约化、仿真化影响了传统手工艺的真实性。然而从经济发展角度与社会发展进程来讲,旅游开发也使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才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但不容忽视这个过程中传统手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智慧和生命意识被漠视。因此,当代语境中的民间工艺,有的在消费文化的感召下演变为时尚的商品;有的则与艺术结合表现出极强的风格性;有的则被边缘化为文化遗产走进了博物馆;还有的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并再次走向繁荣。傣族民间工艺不再是传统时代的常规物品和主流文化,在当代表现出明显的“前现代”特征,它努力地寻求各种方式将自己“标出”以获得主流文化域中心的关注。消费语境下的傣族民间工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傣族手工工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不论是显性的审美和情感还是政治以及文化元语言层面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傣族民間工艺既要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自律,也适应了不同文化语境的改造。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傣族民间工艺在当代文化中会再次走向繁荣,使傣族民间工艺呈现其固有多重文化艺术功能的同时,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推动傣族民间文化再生产功能和文化自信的建立。归根结底传统手工艺保护的问题本质上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认同的问题。圈
  参考文献:
  [1]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2]赵旭东,孙笑非.器物之灵:作为文化表达的包浆与意义的再生产[J].民族艺术,2017 (1).
  [3]杨玉.关于少数民族传统T艺研究的若干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3 (1)
  [4]向思全.从符号标出性视角看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民间工艺[J]四川戏剧,2017 (8).
  [5]厉无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6]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7]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8]方李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J]民俗研究,2017( 6).
  [9]吴晓.民族艺术的消费社会境遇[J].民族艺术,2007( 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6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