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高位池养虾水质调控技术的初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结合高位池养虾实践,对养虾过程中高位池水质的演变规律及引发原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水系统、做强水系统、维护水系统、监控水系统等有关池水调控的实用措施,并归结了补菌与培藻相结合、内调与换水相结合、生物与化学相结合、预防与化解相结合的池水调控技术核心,为有效管控水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虾;水质调控
中图分类号 S96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2-0073-3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系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的高产对虾品种,与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齐名,在养殖条件下表现出生长快、肉质好、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自1998年引入中国以来,随着苗种繁育、养殖模式、营养饲料及疾病防治等方面技术的突破,养殖生产发展迅猛。迄今为止,就养殖面积及单品产量而言,南美白对虾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1-3],并呈现出多种带有地域特色养虾模式,其中高位池养虾更是成为沿海地区颇具优势的高产模式。
所谓“高位池”,系指建在海边地势高于海平面需要抽水养殖的池塘。利用高位池养殖南美白对虾,具有环境相对易控、自然风险较小、消毒较为彻底、可以密养精养、高产高效等特点。但在近几年中,由于海况环境的恶化,高位池养虾池水调控遭遇了一定的“瓶颈”,导致养殖困难重重,养殖效益明显下降。为探索海水高位池养虾水质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池水调控的管理关键,自2017年以来,笔者在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集中连片的高位池养殖区设点,围绕高位池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的成效。本文现就海水高位池养虾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结果初报如下,以供业界同行参考。
1 养虾高位池的调水依据
高密度放养是海水高位池养虾的基本特点之一,通常1m2水面放养体长4~5cm的中培青年蝦250~400尾(约合225万~325万尾/hm2),远远高于传统池塘养虾的放养密度。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有机物沉积和水体富营养化,其中表现为前期池水始于水源的水质,由清淡变肥浓,中后期随着粪便、残饵及相关有机物的积累和沉积,悬浮性及溶解性有机物增多,底质变差,水体硬度变小,酸化加重,pH下降,最直观的表现为氨氮积累,亚盐飙升,虾体变弱,食欲不振。与此同时,随着虾个体的增大,大量的蜕壳会导致池塘底排水不畅,从而影响排污效率,反过来更加剧虾池水质恶化[4-7]。据虾池水质定期跟踪测试发现,海水高位池养殖水质风险主要在养殖的中后期,其中底质酸化(pH 7左右)、亚盐飙升(5mg/L以上),不仅使养殖水环境恶变而影响池虾生长乃至生存,而且导致池虾活力下降、诱发病原滋生及感染。由此可见,高位池养虾水质问题主要出现在池虾大量蜕壳及投入物不断加大的养殖中后期,虾池水质调控的重心也应放在这一时期,并以池水演变规律及跟踪实测结果作为调水的参照依据。
2 养虾高位池的调水措施
虾池水质调控的目的在于养护水体环境,确保水相、气相、藻相、菌相等水质因子的生态平衡及养殖系统的稳定运行,加速池内物质循环及营养物转化。为此,必须根据高位池养虾的水质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调控措施,以便获取事半功倍的成效。基于虾池水环境变化皆与水中有机物的积累和沉积密切相关,如何从数量上予以消减,就成为了水质调控及养虾成功的核心所在。据多年实践观察及生产性试验跟踪检测,笔者认为,海水高位池养虾水质调控的关键在于围绕消减水中有机物含量来设定调控措施。重点应把握以下环节:
2.1 了解养虾水系统 要做好养虾高位池的水质调控,前提之一是了解养殖用水的基本状况,包括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的基本构成,尤其应了解必需元素的缺乏情况和致病因子的现存情况,为养殖用水的预处理提供实用依据。近几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之所以感觉越来越难,与近些年海水构成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突出表现为溶解性有机物增多,致病因子(发光菌、发光藻等)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增多,导致原始水质粘稠不爽,成为了有益菌藻难以如期繁育成优势品种,为有害菌藻及相关病原的暴发提供了时空条件。近2年的实践表明,只有根据养虾用水的原始构成,重点关注水的硬度、pH、重金属离子、溶解性有机物及疫情的季节变化等指标,以此为依据来选择清塘药物及消毒方法,补充相关矿物元素,调节酸碱度,并事先通过强力氧化等措施降解溶解性有机物,才能为下一步做强水系统奠定基础。
2.2 做强养虾水系统 养殖水系统是养殖对象生活、生长的场所,其条件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着养殖对象的生存、摄食与生长,也会有可能在不经意中为有害菌藻及病原生物的肆孽提供条件。由此可见,养殖水系统对养殖对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注重水系统的强化,为虾苗放养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条件,这不仅是获取养虾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养虾管理的首要环节。所谓“做强水系统”,就是在虾苗放养前7d左右着手,在完成虾池及水体消毒的基础上,通过投放经扩培的高密度有益菌(乳酸菌类、芽孢菌类等),并补充相应的发酵碳源,促使有益菌在短期内在水体快速繁殖扩增而形成优势种群。与此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及磷等无机营养素的适量补充,使有益藻类(硅藻、微型绿藻等)随之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藻类,从而就确定了有益菌藻的优势地位。此举不仅能抑制有害菌藻的滋生,也为养虾启动后的外源有机物分解吸收储备了“清道夫”。实践证明,只要事先把养殖水系统做强大,就能确保池虾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快速生长,当然,如能同时赋以池虾自身免疫系统的适度调理,其生理健康及抗病能力必然随之提高。因此,强大的水环境系统和强大的机体免疫系统,是海水高位池南美白对虾养殖获得成功的两大基础保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3 维护养虾水系统 养虾水系统受制于多方面(既有池内因素,又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比较脆弱而不稳定的水生态系统。由于其在养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内外环境因子的影响,从而导致养虾水系统的平衡会被不断的打破,需要不断的重建,才能维持相对稳定,这就需要人为干预来维护。海水高位池养虾的基本特点是放养密度大、投入的物料多、有机废物积累快,且池底大多硬化、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因此,人为养护对于维持高位池水系统的稳定尤显重要。基于养殖前后期外源影响的程度不同,水系统养护的侧重也应有所不同。在养殖前期,由于虾个体尚小,粪便及残饵等有机废物沉积不多,此时重点以补菌补碳兼带培藻为养护手段,只要确保较高密度的有益菌藻在水体占据优势,就能较彻底地分解、吸收、消解水中残留的有机废物,保持物质循环流畅而使水系统维持平衡。但随着养殖进程的推移,池虾个体及存塘量逐渐变大,池内产生的废物也随之增多,此时单靠水中的有益菌藻,已很难独立完全消解有机废物[4-8]。为此,在养殖的中后期,除了继续养护以确保水系统内有益菌藻的优势地位之外,还需赋以相应的辅助措施来处理菌藻消解不完的剩余废物,重点是做好池底沉积物的氧化处理,加速物质循环,并视需要通过抛洒生石灰、熟石灰等物品,以改善池底酸化状态、提升pH。总之,养虾水系统的养护工作需要贯穿养虾的全过程,并针对水质变化现状有所侧重的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尤其要关注变化趋势,瞄准变化预兆,尽早予以应对,这是提高池水调控效率的关键措施。 2.4 监控养虾水系统 养虾水系统经常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为了对该系统实施精准调控,除了藉借实践经验,还必须在不同的时段对重点水质及生物指标进行定期跟踪检测,从所测数据的变化来判断水质问题及其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尽可能把水质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具体监控指标可视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定。根据生产经验和实践效果,笔者认为,养虾初期,监测的重点为pH、弧菌、甲藻等指标;养虾中后期监测重点为氨氮、亚盐、COD(化学耗氧量)、pH等指标。视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并依据实际效果跟踪,对相关措施进行及时修正和优化。
3 养虾高位池的调水核心
根据养虾高位池水质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据此实施的调水措施[7],可以从中归结出高位池养虾水质调控的技术核心,其中包括:
3.1 补菌与培藻相结合 在养虾高位池水质调控中,建立有益菌藻的优势地位,以菌藻作为消解水体沉积有机物的主力军,是池水调控的重中之重。菌藻兼顾可以优势互补,其中在补菌过程中必须注意菌种选用的針对性和多样化,注意使用时机、使用方法、使用剂量等相关细节。此外,当菌藻及有机物融合形成絮团时,要特别注意大颗粒絮团的老化沉积,一旦发现、必须及时排除,以免恶化底质。
3.2 内调与外换相结合 在尽力做好池内调控的基础上,当所有措施都难以完全消解水中有机物积累,调水效果不明显时,适时适量换水(排去部分底部的老水,注入等量外源的新水)不失为弥补其他调控措施的重要一环,但所用的外源新水必须经过预处理后方能入池,谨防病原随水而入。同时,应注意更换水量,避免一次性换水量过大而使池虾产生不必要的应激(换水量的确定可视换水的频率而定,经常性换水的换水量可较大,偶尔性换水的1次不宜超过20cm)。
3.3 生物与化学相结合 养虾高位池水质调控的基本手段包括使用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处理和使用氧化剂等化学手段,虽然它们大多被用于不同的目的,但结合使用往往能明显提升水质调控的综合效率,尤其当采用单一手段效果不佳时。因此,在养殖的中后期,经常性的采取氧化改底措施,能有效地促进生物处理的效果,并能起到预防底质恶化而影响水质和池虾的作用。
3.4 预防与化解相结合 养虾高位池水质的构成复杂而多变。如果能精准预判变化趋势,进行提前预防,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反之,当问题成堆或严重时,再进行化解,则往往会呈现相反的结果。而如果在预防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采取及时化解,就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在高位池养虾水质调控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时机,融预防与化解于一体。
参考文献
[1]张存善,李色东,王亚平,等.2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仔虾的比较生长[J].水产科学,2010,29(6):325-328.
[2]吴立群,张吕平,沈琪,等.凡纳滨对虾不同家系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10(2):37-48.
[3]岑伯明.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水产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10(4):47-50.
[4]臧维玲,戴习林,徐嘉波,等.室内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循环水调控技术与模式[J].水产学报,2008(5):749-757.
[5]王峰,雷霁霖,高淳仁,等.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3(10):16-23.
[6]王向阳.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后期水质管理技术[J].中国水产,2006(6):48.
[7]李琦,李纯厚,颉晓勇,等.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水质调控效果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12):2579-2585.
[8]徐如卫,杨福生,等.循环水养虾水质管理技术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5:104-105.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