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业文化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高校创业文化。本文探究高校如何多维度构建与整合创业文化,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帮助,使高校创业文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型经济三者相辅相成,构成良好的高校创业生态。
  [关键词]创业文化;创新创业人才;创业型经济;高校
  目前,我国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在制定发展方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创业型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拥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有必要进一步对高校创业文化的构建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明确高校创业文化和高校创新創业人才成长的关系,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和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理清思路。
  创业型经济、创业文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国家间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企业间的竞争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由过去的围绕以大规模、高效率、标准化、持续性为特征的管理型经济向以多样化、差异性、灵活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创业型经济方向发展。以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中小型企业凭借其实施以创新性、灵活性为核心的集中战略,获得与传统大型企业相比之下的竞争优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与财富,成为引领经济强劲增长的新引擎。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但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依靠传统工业、制造业所提供的低水平产品、廉价劳动力等,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型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下的必然选择。
  创新涉及个人的行为方式包括技术创造、产品发明、管理模式再造等,以及驱动创新行为的文化要素包括创新意识、开拓进取的精神等。这些文化要素可以总结为在经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风险倾向、先动趋向、首创精神等行为特质,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文化。无论在微观层面或宏观层面,创业文化都表现出了进取性、创新性、先动性的倾向。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创业文化对创新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我国的创业文化浪潮在互联网科技的驱动下获得了空前发展,高校在国家创业政策和创业教学体系的指引下培养了大量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逐渐形成了高校内的创业文化,作为社会创业文化的一部分,开放包容的高校创业文化氛围,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在毕业后积极投身于创新事业当中,积极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推动了各地区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下国家间的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其实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成为各国和各行业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创新创业人才具备了“创新”与“创业”的双重特征,他们敢于承担风险、率先采取行动,对机会高度敏感,同时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能够产生创新性的思维,重新组合优化资源,打破行业约束边界,使创新性成果应用于创业实践中并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创业人才是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纽带。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高校作为国家战略性人才培育中心,在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来看,在校大学生拥有各自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良好的校园交流平台,可以有效利用校园内的社会网络资源为日后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基础。从大学生性格特质上看,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认知世界中充满对创新、变革、作为和成就的渴望,在学校和社会的正确指引下最有潜力培养成为未来社会中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型经济强调创新和创业行动,并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产生价值增值。创业型经济将知识作为最主要的比较优势来源,而知识是以人为载体并来源于人的思考和实践活动。高校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和投身创业实践的创业意向,激励创业大学生发挥潜能,引导创业大学生在追求创新目标的同时凝聚创业力量,也使相关人员得到精神感召和创业大学生一道投入创新创业的行动中去,这个过程就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过程。创业型经济就是以创新为导向、知识为核心、创业为手段的经济运作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与创业文化的内涵相一致,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内在人格特质相一致。创业型经济的有效运行反之不断深化创业文化的内涵深度,增加了社会中创新创业行为的影响力。创业文化为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潜在支持,有助于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提升并激发创业热情,创新创业人才取得的创业成就又再次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和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模型,维持着整个创业生态的持续运行。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创业支撑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创业理论的指导和创业经验的积累,大学生不能盲目投身于社会创业的浪潮中去,需要通过创业教师队伍的正确引导。国外部分高校已经打造了拥有各自特色的创业教师团队,国内有关创业教学的研究也都指出了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创业教师队伍由创业理论教师和创业实践导师组成,创业理论教师作为校园内创业教学体系的关键要素,通过教授各专业学生基础性、通识性等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创业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创业理论教师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的特点来调整创业教学内容。创业实践导师是指拥有创业经历对创业有所思考并取得成就的企业家。他们可以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资源、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提供理论上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创业导师的指导能够帮助创业大学生迅速成长,降低创业风险,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智库支持,使创业大学生能够将创新科技成果或创新想法转化为商业成果,加速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
  创新创业项目有效运营的关键在于启动资金是否连续稳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资金上提供必要支持,如利用学校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政府补贴等建立创业基金、天使投资等多样化的资金帮扶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保障;高校要在校园内外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轻松、开放、舒适、自由的空间和场所,使创业大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碰撞创意想法、组建创业团队,同时在校园内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孵化平台,定期举办不同级别的创业大赛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大学生了解创业项目,引起大学生的创业兴趣,鼓励校内学生创业社团、协会等非正式组织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打造多种创业平台来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加快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从政策上激励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创业教师选拔和激励制度及创业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给予创业教师和创业大学生更多政策支持,促进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倡导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宽容失败的探索精神、率先行动的进取精神
  创业文化最重要的表现是创业个体对创新的态度。创业的生命力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行为,即创业者将创新性的想法转化为实际并创造价值的活动。创新创业人才精神特质的核心要素在于其创新性,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质就是使创业者内在的创新逻辑应用于创业实践当中的一系列过程,创新可以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整合创新等具有改造和创造新事物为特征的活动。这个过程伴随着创业者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和激励着创业个体克服困难,时刻保持着对周边事物进行优化、改造与创造意识。高校通过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和筹划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有意识的塑造自身的开拓创新精神,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成为创新创意想法的制造者和实践者,并且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物质财富,要使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成为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信念和习惯。
  创业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表现在对创业风险和创业失败的态度上。创新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和改造的行为活动,必然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和失败,创业在本质上就是承担风险,承担的风险越多,创造的价值越大,而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发展的概率,概率的发生意味着存在成功或失败两种结果,在积极的创业文化下,社会成员对这种可能的风险和失败持宽容态度,认为创业的失败是创业成功前的必然过程,不会对创业失败的严重性过度夸大,鼓励创业者继续探索,减少创新创业人才在创业实践中的外在压力。任何成功的企业和个人都要经历创业时的风险和失败,高校要营造轻松宽容的气氛,使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承担风险的意识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在遇到创业挫折和失败时仍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坚定创业理想信念。
  创业文化还表现为创业个体对市场机遇的识别和率先行动的进取行为趋向。创业是一系列行动的结果,创业文化氛围暗示着行动者要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高度灵敏度,不仅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创造能力,还要使这种能力在实践中实现价值,能够从内在激发创业者使其先于他人将创新性的想法转化为实践活动。通过回顾杰出企业家的创业史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并不是拥有超越常人的聪明才智,而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现并抓住常人所忽略的发展机遇,并率先进行了创业行动。高校创业文化要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会识别能力和行动意识,善于观察市场环境的變化,在机会来临时敢于采取创业行动。
  构建学习型组织,推进开放式协同合作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创业活动是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经济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是对现有知识的拓展与应用,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将知识作为创业活动的依据,而知识的传播与积累需要个体的主动学习和群体间的共享机制。创业文化隐含的内在假设之一是创业个体间能够相互交流碰撞思想,共享知识包括技术方法、行业规则、问题解决方案等。校园内所营造的创业文化是能够引导大学生自发的将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相互共享,形成知识网络相互补充,在潜移默化下构建学习型组织,利用群体的力量不断开拓个体的认知边界。在这种文化假设下可以有效促进创业个体积累创业知识,使学习共享成为一种默认行为,更容易成长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文化同样也是开放式的文化,高校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研究与创业实训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创业大学生受到不同层次的培养从而产生创新性的创业设想并通过高校创业孵化中心、创业教师团队等机构的指导帮扶,将创业大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进一步分解,在学校与企业、政府内外互动的深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下,使创业大学生获得政府的政策优惠和企业资金等相关支持,加速推动大学生创新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换。从创新性设想的产生、创新行动的实施、创新成果的检验、创新价值的回报,整个过程反映了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开放式互动协同合作,这个过程就是创业文化最深层次的潜在假设,深刻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需要在高校内部构建完整的创业文化,而高校创业文化的来源是多层次的。高校创业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作用,层次越深的创业文化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影响越明显。因此,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多方配合完整的构建校园创业文化。高校要从制度上和培养方案上不断探索新方法,积极推动创业文化在各层面的落实情况。不仅如此,高校创业文化的形成使校园内的创业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最终会对区域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9).
  [2]虞耀君,李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J].企业导报,2011(1).
  [3]李政.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J].学习与探索,2005(2).
  [4]胡相峰,杨亚军,阎大伟.“融入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5]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5(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