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科教资源转化为新兴产业的“卡子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教资源转化的“卡子门”体现为缺少小型高科技企业、缺乏“拳头产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足。为推动成果转化,应支持组建一批小型高科技公司,发现、留住、引进、支持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持续支持重大项目的研发和工程化。
  [关键词]成果转化;小型企业;创新创业
  南京有个很特别的地名叫“卡子门”,那里是清代货物交税之处,也是现在的交通拥堵“节点”。如果把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的几处关键环节和障碍喻为“卡子门”,那么科教资源转化的“卡子门”在哪里?
  第一,缺乏承接核心技术进行产业化的小型高科技企业。人们经常把两种目标完全不一样的科技创新混为一谈。一种是“把钱变成知识”,一种是“把知识变成钱”。前者是高校和研究所做的事,后者是企业所做的事。两者的思维模式和游戏规则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把科学原理搞清楚,把实验做成功,把论文或产品做出来。后者则要规模化、批量化、市场化,要卖得掉,赚得到钱,要考虑成本、成品率、可靠性、安全性,考虑市场空间和市场竞争,考虑投资、收益和风险。后者往往比前者更复杂、变数更多、更容易失败。
  高校科技成果固然很多,但这些成果大多是半成品或者只是“种子”,而且绝大部分成果难以开出产业化的“花”、结出市场化的“果”,需要企业去甄别、遴选、培育,需要市场去检验和淘汰。许多人认为高科技成果都在著名大学或者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但大学和大公司经常由于“大单位病”和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而缺少研发的动力、活力和效率。相比之下,小型高科技企业可以做得更快、更好、更有效。小型高科技企业往往能从大学那里获得具有工程化条件和商业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的支持下进行“二次开发”。
  培育海量的小型高科技企业,是以色列、硅谷、深圳的成功经验。在过去50年中,硅谷由斯坦福教授、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公司达1200多家。仅在深圳南山区,就有100多家的上市企业。引进、组建、培育这些小型高科技企业应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最需强调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小型高科技企业就像“知了”,冬春季节在地下“奋斗”了六七年,只待夏季来临,脱壳成蝉,一鸣惊人。越是高级技术、高新产业,孕育时间就越长,而且要经历分娩的阵痛和风险。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一定要了解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规律,等得近乎10年的长周期,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企业特别的支持。2008年,常州国家高新区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引进一个高性能碳纤维的项目和团队,经过长达10年的努力,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先后建立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百吨级和千吨级生产线,为国家重大型号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在长达6年的创业过程中,企业没有一分钱的销售收入,几度濒临破产。但在最為困难的时候,地方党委、政府和风险投资人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巴巴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了生死攸关的“卡夫丁峡谷”。
  第二,缺乏真正具有核心技术并完成小试甚至工程化的高科技产品。多年来,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利用人力成本低廉和市场规模庞大等优势,推行商业模式创新和多元化战略。随着我们逐步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者转变,越来越需要强调原始创新,要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做起,实现从0到1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下,代价、周期和风险都很大。
  之所以缺乏真正的高科技产品。一是我国对高校科研上的人力、财力投入是不够的。不仅政府投入僧多粥少,企业资助更远远不如美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期投入不足,有效产出就不足。二是对高校、教师和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和投入更偏重新的课题、新的项目,支持项目也比较分散,尤其对一些重点项目缺乏持续的特别是工程化的支持,导致手上缺乏“拳头产品”,没有“大家伙”。这就造成不少获奖成果和专利束之高阁。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军工产品的经验,提高高校科研的组织化程度,进而提高创新成效。
  第三,缺乏掌握核心技术并组织进行产业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以江苏省为例,江苏高校科学家众多,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等杰出科技人才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占全国10%),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数量也居于全国前列。可以说科教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江苏十分缺乏善于把技术和产品产业化、商业化的创业家,以及了解这些人才和技术价值的风险和天使投资人。发现、留住、引进、支持这些“黑马”,是党委、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
  解决上述三个难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起利益共享、竞争培育、风险共担、长效合作、中介服务和法治诚信等机制。与此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市场、政府、高校联动,突破科教资源转化的“卡子门”。
  一是遴选具有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前景的重点项目,支持组建一批小型高科技公司。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高校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作用。比如,政府明确由科技、工业、教育等部门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或天使投资人,从高校筛选项目。具备运作条件的入选项目,按照产业空间布局,提供给相应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研发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为项目落地和发展提供融资、工商、税务、后勤等“一站式”服务。公司落户的地方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以及项目源高校要给予相应支持和后续跟踪服务,如提供孵化场所、标准厂房或工业土地,支持建立研发、中试和检测平台,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支持。
  二是政产学研联手,发现、留住、引进、支持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早发现、早培养产业领军人才是个难题,但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潜力的创业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学生(22岁-30岁),大概占到大学毕业生的3%左右。他们的特点是年轻、精力充沛、敢想敢闯敢干。美国著名的投资人格雷厄姆认为,最适合创业的年龄在25岁。因为25岁时,人们拥有“精力、贫穷、无根、同窗和无知”的武器。这里的无知,是创业者根本不知道创业的前途有多么艰难,因而无所畏惧,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另一种是成功人士再创业。通常是在国内外大
  学、行政机关、大企业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通常40岁左右),从打工皇帝转身为创业者。他们资源和经验丰富,成功的把握要大得多。
  发现、引进、留住这些创新创业人才,必须从前期做起,早发现早培养。尤其要从高校做起。许多有创造潜力的优秀学生毕业了,但其信息和根在学校。人才工作部门和科技、教育部门可以联手高校甚至知名的高中,着手建立这方面的人才库和联系网络,再通过各开发区、风险投资人、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评判、引进和支持。
  这两类创业者,可以通过组建股份制公司,把高校处于“小试”或半成品的研究成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开发。要鼓励和支持大学成为“创新创新型大学”,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2013年7月,美国发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的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中的五大核心活动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加大投入,提高高校科研的组织化程度,持续支持重大项目的研发和工程化。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长期合作。从基础理论到商业应用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间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转换与推动。科技、工业、教育等政府部门应组织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和专业部门的人士进行论证,围绕重点产业方向,整合科技经费和科研平台,重点支持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产品试制和工程化。一旦具备一定条件,即组建股份制公司进行运作,这样既可以增加资金投入,又可以体现投资人的权益。
  各级党政部门和干部要掌握创新项目和创业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规律和特点,对重点项目、企业和人才要“懂得、舍得、等得”,真正激励支持成功者,包容关心失败者。要积极面对、依法并妥善处理科技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营造一个风生水起、充满活力的大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