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泼金属、酸、氢气之间的质量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顺序表中,凡是在H前面的金属都称为活泼金属,它们与稀盐酸或者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发生置换反应都能放出氢气。而置换出氢气的多少与金属的活泼性以及质量都有关系,那么如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讲述,来帮助教师解决这部分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轻松解答。
  关键词:活泼金属;酸;氢气
  在课堂教学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时,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列出所求的量和代号,从而确定反应中各个量的大小,之后确定按照哪个量计算,列出比例式进行计算,得出答案。在初中阶段,活泼金属虽然有很多种,但是一般以镁、铝、锌和铁为例,原因在于钾、钙、钠等金属太活泼,所以在与酸混合后,反应太剧烈,易发生爆炸,而锡、铅与酸的反应比较慢,因此在平时也不会涉及到这两种金属。接下来,本文就以镁、铝、锌和铁这四种金属为例,对这一类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相同质量的金属与相同质量的酸的反应
  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到的氢气质量。由于每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导致它们在与酸反应时,需要酸的质量不同,所以通过比对,看给出的酸是否满足反应需求,如果酸少,那么就按酸的量来计算,如果金属质量少,那么就按金属质量来计算。
  例如,现在与20g镁、铝、锌、铁和溶质质量40g的稀盐酸进行反应,那么它们生成氢气量的多少为?
  解析:设得到的氢气的质量为x,y,z,k克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相同质量下,镁与稀盐酸进行反应时,应该按盐酸进行计算。铝与稀盐酸反应应该按盐酸进行计算,锌与稀盐酸反应应该按锌的量计算,铁与稀盐酸反应应该按铁的量计算。所以这样就有了参考,从而再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二、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酸的反应
  如果在酸足够多的情况下与相同质量的金属进行反应,那么这时得到氢气的质量就要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入手,通过计算获得氢气的质量。
  例如,相同质量的镁、铝、锌、铁在与稀盐酸进行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之比为?
  首先我们设质量为mg,由于盐酸足够,所以只考虑金属的质量就可以,设分别得到的氢气质量为x,y,z,k克这时列出化学方程式得出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所以氢气质量的比为x:y:z:k=:::,化简即可得出答案。总之,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够的酸产生的氢气质量比较,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共同决定。
  三、过量的金属与相同质量酸的反应
  过量的金属与相同质量的酸进行反应,这时我们在计算氢气的质量就要从酸入手,而不考虑金属。
  例如,把等质量镁、铝、锌和铁分别投入不足量的盐酸中,求生成氢气的质量之比?
  解析:设镁、铝、锌和铁的质量为mg,而生成的氢气质量为x、y、z、k克那么这时根据方程式可以得出: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經过对比可以发现,x,y,z,k的值是相等的,所以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就是酸不足,金属过量,那么氢气的质量按酸的多少来计算,并且等于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
  四、反应速率对氢气产生量的影响
  在制取氢气时,实验中要求反应的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不容易控制,并且也不能太慢,太慢需要的时间长,经过实验和理论知识可知,镁的活性较高,制取氢气时较快,铁的活泼性不够高,所以制取氢气时较慢,因此通常实验室中不选用这两种金属制取。当然在做这类题目时,也可以根据这一原理,从图象中根据反应速度来判断是哪类金属,从而推理算出氢气的产生量。
  总之,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类题目,但是学生在解答的时候常常会容易混淆,不知从何插手,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分类,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规律,从而使学生在遇到这类题目时,能够轻松解答,解决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娄卫润,李丽盺,许九奎.以生为本 渗透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课例赏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04).
  [2]  钱国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及其应用[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07(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0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