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汉语与现代英语词汇相似性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古汉语和现代的词汇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其相似点,以期探寻出语言学的一般规律。英语虽属不同的语言系统,但在词汇方面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拟通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
  关键词:古汉语;现代英语;词汇;相似点
  作为当今世界使用范围较广的两种语言,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英语主要通过体和态的变化来实现自身的语法格式和语法意义,比如英语中会在动词后加“ed”来实现被动语态的实现,而汉语中的被动语态却需要添加虚词“被”来实现,正说明了汉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手段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实现的。虽然汉英两种语系有诸多不同,但在由古代汉语向现汉汉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却会惊奇地发现古汉语和现代英语却在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中,词汇方面的相似点尤为突出,本文拟通过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其相似点,以期探寻出语言学的一般规律。
  1 词根与词缀
  从英语的构词法来看,词根是英语的主要构词成分,也是英语单词中的核心部分,词根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词缀构成其他词汇,英语的单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词根,前缀和后缀。单词的基本意思通常由词根来决定,前缀有时候会改变单词的意思,后缀会改变单词的词性。词根决定词的基本意思和性质。
  例1:agri=field  田地,农田(agri也作agro,agr)
  agriculture[agri田地,农田,cult耕作–ure名词后缀  农业,农艺]
  例2:audi=hear听(audi也作audit)
  audience[audi听,-ence名词后缀]听众,倾听   auditorium[audi听,-orium名词后缀,表示场所,地点;“听讲的场所”]禮堂,讲堂,听众席
  从上述例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英语的词根可以决定词的基本意思和性质,所以我们在遇到陌生单词的时候,如果知道词根内涵,那么就可以大致猜出单词的意思。
  而古汉语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六种:指事,形声,会意,象形,转注,假借。俗称“六书”,而在这六种造字方式中,使用最多,用途最广的造字方式当属形声字,形声字通常意义上会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表示字的意思,一个表示字的声音,如“露,花,草,岗,松,问,猫 ,狸”等,因为偏旁“犭”常常表示动物,所以我们即使不知道“猫 ,狸”具体为何意,也能顺利地大致猜出应该大概和动物有关。偏旁“山”表示山,所以我们一样可以辨识出汉字“岗”一定和山有关系。
  2 量词的使用
  汉语作为汉藏语系,量词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但是量词在古汉语中却不多见,往往并不需要数词加上量词进行对名词的修饰或者限定。这一点于现代英语不谋而合,英语中常常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如“three books”,下面将以实际用例来分析和探讨两者的相似性。
  现代英语很少用量词,数词与名词的直接使用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
  (1)数词直接加可数名词:中间无需加量词,如:
  Three  books
  Four  students
  (2)复合数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名词,常常用“数词-名词”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名词常常用单数形式,如:
  A five-day-holiday
  古代汉语的量词也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量词,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得极少,一般都是数词和名词直接使用。如:
  1)此车一人殿之,就可以成事,(《左传·成公二年》)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为政》)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在上述各例中,1)指的是一个人;2)指的是三个人;3)指的是诗三百首,这种语法格式的出现以及经常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在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中,量词的数量还属稀少,另一方面也因为古汉语崇尚简略,语言多有省略。
  3 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一般具有整体性,但是词汇的变异性和模糊性同时又是它的另外两个特点。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活用时,不仅词义,词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词的读音有时也会改变,如:
  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上述各例,都属于词类活用,例1)中的“善”当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交好”,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3)中的“小”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为形容词之后带了宾语,意为“以为……小”。
  在现代英语中,一词多义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是其显著特点。如:
  例1:“back”原意为“背面,背部”
  My dress ties at the back.
  I'll back him against all the others.
  例2:bow:① n. 弓 ② n. 鞠躬
  After taking a shot with his bow,
  the archer took a bow.
  透过例1和例2,我们会发现虽然一个英语单词具备两个或者以上的词义,但是通常情况下,各义项之间往往具备相关性,例如例1中的“back”原义为背后,引申为背后的人,最后引申为“支持”;例2中的“bow”愿意为弓,由弓的形状引申为动词“鞠躬”。上述各例显示了多义词各义项的两个来源:第一,使用范围的转移,因为场合变化,所以义项也随着语境产生变化;第二,运用修辞手段产生多义,因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而产生不同的义项。这一点和古代汉语中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论非常相像。如:古代汉语“食”最初意为食物,再到吃的东西,再演变为拿东西给别人吃。
  但是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等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更多是因为汉语的词汇系统当时并没有成熟和完善,词汇比较单一;而现代英语的一词多义却因为语言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生动性。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古汉语和英语词汇相似点的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汉语和英语属虽非同源语,却在诸多方面有着一致性。本文仅仅谈及词汇相似点,这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尚需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了解其相似性,首先可以增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用现代英语翻译古文会更加贴切;其次,语言学习中的知识迁移理论也将会指导我们从宏观和微观来看待语言学习,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更加具备非凡意义,因为了解了两者相似性,将会对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母语的正向迁移,不会产生过多的偏误。当然,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比较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还属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我们既要汲取前人有研究成果的营养,又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争取开辟更加广阔的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禾.古汉语入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2] 康瑞宗.古代汉语语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3] 杨伯峻.文言文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4] 王笑.文言语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 王力.王力全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马利(1980—),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冉井芳(1972—),女,重庆武隆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