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摄影的应用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全景摄影是指将相机360°环拍摄的一组照片拼接成全景图像,在场景上捕捉360°全方位图像,无缝连接到一起,观察角度像差、热点设置,给观众带来一個三维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的全景图功能也在持续增加。本文探究了全景摄影在研究中的应用,以视觉体验的形式定义了图像意义。
关键词:全景摄影;应用;研究
0 引言
全景摄影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早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摄影就被外国人带到中国,人们便开始尝试接触全景摄影。目前,全景摄影依赖于摄影器械与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来实现定性。新的数字记录和传播,尤其是移动终端的产生与推广,使得全景摄影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更加真实的视觉感受。
1 全景图片与固化照片的差异
与固化照片相比较,全景图片一般都是使用360度全景进行拍摄的效果,使得照片失真,照片中的事物变形。它是将静止的图像进行拼接,而不是像电视拍摄的原理那样。运用较多时间的图像,仅需使用时间呈现凝固图像的多个视图,使观众可以看到多个层面。作为数字技术时代的机械复制品,它更加关注于观众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使用动态和静态图像中的场景替换,使模拟的错觉与视觉得以产生。在进行场景替换的环节中,对于拍摄的内容而言,照片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只有照片带来的连续过程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无论照片中的内容是否真的不再重要,视觉体验和观看过程都更为关键。图像的“构建”功能源于图像的时空分离。
摄影是一种将时间和空间分开的技术,它与观察空间的时间是分开的。这一特征为创造幻想奠定了基础。全景摄影的“视觉创造”通过技术创造了视觉奇迹,并将现实完全转化为象征性的表现。在现代生产条件正扩散的社会中,直接存在的所有在目前已经构成一类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这种情形的影响。视觉图像运用新媒体技术,继续创造出传神的幻想,运用视觉体验的效果,使得观众能够充分体会到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心态。这一系列都充分体现出“视觉转向”功能的强大。
2 全景摄影的运用分析
全景摄影运用“视觉境况”的形式将图像消耗带入体验时代。然而,尽管这种类型的消化用于图像内容,但是在清空内容的过程中,图像形式本身变得更加强大。在摄影开始时,已经展现了从图像中产生的视觉力量。新媒体时代的全景照片使图像更加生动。在全景照片的“风景”错觉中,观看行为和视觉体验更有意义和更有成效。在观看过程中,视觉传输是测量全景摄影的优点和缺点的中心参考,因此在新媒体中传输图像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线索。首先,观众与全景摄影之间的关系是“看见与被看见”;其次,在新闻制作的环节中,摄影师与群众存在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联系。观众在观看全景摄影时,处于主动方地位,他们可以在观看时运用鼠标进行移动,来选取自己想看的、感兴趣的部分。这种模式与过去的固定摄影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新媒体中的全景摄影模式是让观众在观看摄影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视觉体验的全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新媒体的全景摄影模式是多种视觉行为相融合的结果,或凝视,或浏览,或具有安静的视野。所谓的注视不仅仅是看,它意味着一种心理关系的力量,其中凝视优于被盯对象。主体具有视觉上的优越感,比起“被人看见”,“看得见”更好,实际的视觉优越感体现了优越感。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观众很乐意沉浸在新媒体全景摄影的环节中。例如,让观众站在中国最高建筑的顶部看脚下的城市,让观众体验了浦江两岸的全景,观众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受。所以,新媒体的全景摄影是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新的视觉体验。
从新闻制作方面展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全景摄影模式继续发挥作用。一方面,新媒体全景摄影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领导力,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观看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图像的制作,能够向观众展现更强大的视觉效果。全景摄影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力量,实际蕴藏着更多具备宏观性质的动力机制和权力操作。摄影场景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如何将这些摄影场景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拍摄图像以及制作的过程中,它还受到动力机制的影响。新媒体在全景摄影的过程中,运用图像制作输出新的力量,通过视觉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在视觉力量的输出环节中,图像形成一个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如今,摄影技术已经被逐渐纳入媒体市场当中,摄影图像作为一类核心的视觉元素,在媒体制作与媒体消费的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全景摄影在新媒体时代,运用技术手段创造出模拟幻想,全景模式概念体现了人类对超越肉眼极限的极度渴望。图像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应用图像进行渗透及表达外,还能运用图像进行描绘。因此,摄影不但是一个的视觉标记,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视觉导向,使我们能够诠释社会和审视自己。
参考文献:
[1]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J].电子出版,2017(3).
[2] 李景超.全景摄影及“四方环视全景摄影”[J].电子出版,2018(4).
作者简介:赵静(1982—),女,上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摄影,插画,二维动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