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陶器的装饰手法与表现规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类自进入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运用水与泥的特质,利用火的作用制作陶器,从简单的加工石器、骨针等生活用品进化到改变其物质化学性质的实用器皿—陶器,并以独特的装饰手法和表现规律在陶器上进行“设计”,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和意义的“艺术品”。
关键词:中国陶器;装饰;表现规律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原始社会是一个很长时间跨度时期。由于时代久远,当时文字还没有发明,对此时期人们的生活了解与研究只能通过考古发掘等资料来“阐释”当时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在原始社会中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通过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不断的过渡,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时期后,便会从简单的打、砸、锤等手段制作工具的方式逐渐开始形成注重美感、造型为目的,来制作陶器、针织品、玉器、牙骨器等生活器物,并在器物表面加以装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器制作,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从旧石器时代跨入了新石器时代,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当时人们为了方便储存粮食、食物,便开始运用水与泥土的结合,经过火的高温焙烧来制作功能性很强的陶器供日常生活使用。由于它是造物活动的一项新发明,并且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也非常精心制作并且用一些独特的装饰手法进行装饰、美化。
新石器时代,在原始社会中的优秀陶器物品也相继出现,如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绘陶、印纹陶等,不同时期的陶器他们的装饰手法与表现规律也不同,下面笔者以陶器的种类为对象进行浅谈与分析。
1 彩陶
彩陶,[1]是在胚体上用矿物质颜料绘制图案,然后焙烧的陶器,多属泥质红陶。中国的彩陶最早出现在黄河流域地区,主要有仰韶文化时期彩陶、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大汶口文化时期彩陶等。彩陶的出现不仅是新石器时期陶器的一个代表,也是装饰艺术与器物结合、应用的一个典范、起源。
第一,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在此时期最为著名。半坡类型彩陶最早发现于现陕西西安半坡村,它主要以红陶为主,造型一般为圆底的钵、盆等比较规整的造型为主,多以鱼纹和几何纹装饰。由于早期的鱼纹比较写实,据专家考证后期的抽象的几何纹多是鱼纹发展而变化来的。装饰手法主要以矿物质颜料加工后彩绘在陶器上.位置一般在盆底的肩部或者内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人面鱼纹盆。由此可推测当时的人们可能视鱼为祖先,鱼即是他们的图腾符号。
庙底沟类型最早发现于河南省陕县的庙底沟村,它的造型主要以大口鼓腹小平底的钵为典型。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大都是如带状纹、平行条纹、圆点等几何纹样和鸟纹为主,其中鸟纹应用更为广泛。从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可以看出庙底沟此时的图腾崇拜可能是鸟,而且后期的几何纹样都是鸟纹的后期变形。
第二,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在时间上要晚于庙底沟类型,它主要以壶、盆、钵、罐、碗等造型为主,多以黑彩绘制于红陶上,装饰纹样大都是水波纹、旋转纹这样的几何纹样,其中动物、人物也偶有出现,此时期的图案繁密,题材广泛,线条流畅。此时期的“同心圆圈波纹彩陶盆”为代表之一,它的装饰图案是以一个圆点为中心向外围一圈圈扩散,起点回到终点,形成间以圆圈纹,呈旋涡纹状,线条疏密得体,繁而有序。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主要以弧线构成为主要装饰手法,表现出线条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人感受到一种婉约的美。
2 黑陶
所谓黑陶,[2]是指全身表面皆黑的陶器,它的燒成温度在800℃~900℃之间。由于黏土与温度、环境的关系,人们最早期烧出的陶器一般是以红陶或黄陶为主,但有时可能因燃料不够干燥或密闭环境等客观因素,导致烧成的陶器胚体上有灰色或者黑色斑块出现,偶然间人们意识到陶器还有其他颜色的可能性,便开始有意识的长期实践,最终烧制出了黑陶,变相地说黑陶也是红陶发展变异的一个产物。它不同于彩陶以色彩取胜,黑陶主要以造型独特和雕、镂、镶等特殊装饰手法为主要特点。黑陶以河姆渡文化时期、良渚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因黑陶通身是黑色,并不能在陶器上施以彩绘图案,所以它主要以砑光、镶嵌、雕刻等手法进行装饰。
2.1 砑光装饰
由于不加处理的黑陶陶坯烧成后表面是黑又涩的,如果想要获取光亮效果,就要用鹅卵石、蚌壳等带有弧度的光滑硬物在胚体半干的时候,将想要的装饰图形在器物表面或者局部进行打磨、砑光,这样烧成的黑陶表面经过砑光部分就会发亮、光洁,反则黑而涩,进而使器物表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有趣的暗纹。这种独特的装饰手法在民间制陶中至今仍有使用。
2.2 镶嵌装饰
镶嵌则是指将预先设计好的小瓷片镶嵌在陶器表面,在淘胚较软时摁入胚体,使其组成各种装饰图形,烧成后黑色陶器与白色瓷片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
2.3 雕刻装饰
雕刻装饰主要以刻花和镂刻两种手段体现,其中刻花装饰手法在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黑陶上又显著的体现。此时期造型主要有釜、罐、杯、钵、盆等,上面装饰花纹或动物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猪纹黑陶钵”。将猪的简单的外轮廓型形象进行主观的夸张、变形、添加等装饰手法进行刻划到黑色陶钵上,使这个独特、生动的猪的形象更易打动和吸引受众。镂刻又分为全镂和半镂,这种装饰手法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中独有体现,以植物、花卉或几何图形为主要装饰图案。
3 彩绘陶
彩绘陶,[2]它与彩陶呈现的效果相似,但是绘彩制作方法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彩陶是在坯体上绘图然后烧成陶器,先彩后烧;而彩绘陶则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绘彩,先烧后彩,之后不再焙烧,这一装饰手法的出现也与它的功能性有很大关系,因为它作为陪葬品用于墓葬,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彩绘陶的造型有陶罐、陶盘、陶鬲等,纹饰主要以几何纹、云气纹、回型纹、狩猎纹等。到了汉代,技艺和装饰手法上又有了新的创新,增加了动物纹等纹样,受同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影响。
4 印纹陶
印纹陶,[2]是在陶器表面拍印肌理纹样后烧制而成。主要以印纹样和拍纹样两种手法,多始见于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装饰过程是先将陶器表面拍平,再用印有方格纹、曲折纹、圆圈纹等一些几何图形的陶印在上面进行拍打,或将缠有绳子的木棍在坯体上滚压,经过这种装饰手法最后在器物上留下了凹凸状肌理,这种反复、连续的几何纹使印纹陶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装饰图案美。虽然它没有彩陶那么鲜明夺目,但是它的肌理效果也给观者留下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那略显粗糙的质感更加质朴、厚重。
5 结语
陶器的发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即体现了自身的功能性又发挥了它特有的艺术价值.虽然地域和种族的不同导致了陶器在装饰、造型和功能上有所区别,但是它们的自然美、形式美是相同的,陶器的出现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人们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着、进步着、发展着,
参考文献:
[1] 白波,梦红霞.中国工艺美术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003.
[2] 邱耿钰.中国手工艺——陶瓷烧造[M].大象出版社,2010:036,050,058.
[3] 张亚林,江岸飞.中国陶瓷设计史[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060.
作者简介:郭薇薇(1988—),女,硕士,设计学专业,教师,从事公共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