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代陶器的修复与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陶器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明的一种具有功能性的用具,是人们智慧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象征。作为古代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大多数陶器都是从黏土提炼出原料,在低温下烧造而成。由于原材料和环境条件的差异,有些陶器在长时间保存中出现了残损、起翘、龟裂、污渍等病害。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古陶器的寿命和还原其本来面貌,使观众能够从中回顾历史,需要对有病害的古代陶器进行修复和保护。文章通过对古代陶器修复的基本知识、修复意义、修复工序和修复过后的保管的研究,为古代陶器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古代陶器;修复;保护技术
陶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象征,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由于原材料和环境条件的差异,有些陶器在长时间保存中出现了残损、起翘、龟裂、污渍等病害。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古陶器的寿命和还原其本来面貌,使观众能够从中回顾历史,需要对有病害的古代陶器进行修复和保护。现从古代陶器修复的基本知识、修复意义、修复工序和修复过后的保管四方面展开论述,为古代陶器的修复与保护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1 古陶修复的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陶器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珍宝。祖先创造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但迄今为止很少有陶器能够保存得完好无损,大部分陶器受到一定因素影响被破坏。修复古陶是一项传统技术,其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当古代陶器成为收藏家与古董商之间竞争的目标时,古代陶器修复技术随之产生。20世纪40年代,优秀的陶艺家拥有非常高的古陶修复技术,损坏的器物经他们之手修复后,连收藏者本人也不能自辨其损坏部位。
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把古陶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和展览修复。
研究修复的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历史专家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物理信息。因此,对于损坏较小的陶器,如有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通常需要对陶器表面污物进行清除,并重新粘接破碎的陶器,在必要时用石膏填充这些陶器,并进行适当的加固。
商品修复的目的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展览修复的目的是向博物馆展览提供理想的实际展品。这种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理的技术要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陶器表面视觉效果的修复要求可能较低,因为普通观众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有时为了保留陶器原貌,还会留下少量无法修复的受损部分。
2 古代陶器修复的意义
对陶器文物进行修复前,应首先收集文物发掘时间、发掘地址和考古遗址等资料。陶器文物长期埋藏在地下,保存环境相对稳定。但是在发掘过程中,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会导致陶器文物的巨大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陶器文物今后的保护和修复。由于地下水的酸碱度和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气体的构成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地下陶器文物的保存,因此获得关于这些原始数据十分重要。陶器文物的背景资料是通过搜寻考古文物、发掘报告、考古遗址样本等收集的,包括考古遗址位置、序列号、隶属关系等方面的记录。此外,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陶器文物,了解陶器文物考古发掘遗址位置、遗址编号、隶属关系、地质土壤、生物环境和现场经历的应急性保护处理、提取运输等记录。
其次,根据陶器文物的修复保护现状进行科学研究,使用分析工具对陶器文物的病害类型、病害分布和病害机制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了解器物最基本的信息,包括肉眼可见的器物质地、形态、色泽、残破情况等,并辅以必要的绘图、拓片、照片资料,用精密仪器获取文物样品的微观分析报告、定量检测分析报告、无损探伤及测量数据、量化参数等资料,并做好实验条件、实验现象观察记录等。探测分析陶器文物的物质构成、生产过程、历史年份、腐蚀产物等方面的信息,为进行修复做准备。
最后,建立文物修复档案,其中包括该陶器的基本资料,如历史价值、照片、保存状况说明、保存状态描述、手绘线图标识病变情况等。
3 古代陶器修复工序
古代陶器在发掘出土时,受本身特性、埋葬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些古代陶器的损伤有的是由于常年深埋低下,地层的压力缓慢对其进行挤压造成的破裂;还有一些陶器是在埋葬之前或是在出土的时候,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坏。不过,出土的陶器虽然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土锈(断裂),但是只要掌握正确的修复方法,按照正常的工序流程对其修复,便可对古代陶器进行完美的修复。
3.1 清洗陶器表面附着杂质
对古代陶器进行修复的初步工作是清洗工作,但是在进行此项工作前应对陶器进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详细记录陶器的胎质的致密情况、材料的吸水情况等,并根据其特性选择正确的清洁药剂和方法。对于陶器表面较为容易清洗的杂质,如泥土、灰尘等,可使用蒸馏水对其进行清洗;对于附着力较强的杂质,如污垢、锈迹等,可使用专业的化学药剂对其进行清洗。
清洗方法目前主要有机械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机械清洗也可以理解为物理清洗,即借助工具,如刷子、竹签、专业刀具,或是专业的清洗设备,对陶器表面的杂质进行清理。化学清洗则是依靠化学药剂与陶器表面杂质发生反应,达到清除杂质的目的。通常陶器上的杂质主要由碳酸钙镁盐等构成,可以使用5%~10%浓度的盐酸或者甲酸进行中和清理。在进行具体的操作前,应先选用相同材质的实验品进行测试,如无任何损害且可以达到清除的效果便可以正式操作。清除杂质时,使用棉球蘸取试劑在陶器表面附着杂质的区域进行反复擦拭,直至杂质大面积溶解脱落,再使用毛笔等工具蘸取酒精或蒸馏水清洗,使清除杂质部位达到中性为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陶器大多质地较为坚硬而且吸水率较低,上面介绍的清洗方式均可使用,不过对于具有彩釉的陶器进行清洗时,需要格外注意化学药剂对其的腐蚀。 3.2 陶器碎片的粘接及加固
对破损的陶器清理后便可以对陶器进行粘接处理,当陶器的破损程度不太严重时,粘接工作相对简单一些,反之,对于破损碎片较多的陶器,在粘接工作前应细致观察各个碎片的形状、颜色、纹路等,初步判断碎片的位置并对其进行分类。在对碎片进行拼接时应格外小心,不可出现碎片切口相撞,以避免造成掉茬的情况。对于可以进行顺利拼接的碎片进行标记,方便后续的粘接工作。
粘接工序一般可分为两种,即直接粘接法和灌注粘接法。直接粘接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粘接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将粘合剂涂抹在碎片断面的中间位置,将两个碎片按照碎裂的反方向进行接触并用力压合。当破损陶片粘接后,使用棉球蘸取溶剂将从断裂处挤压出的多余粘合剂擦除。当陶器的粘接部位较长时,则需要进行辅助加固粘接,具体方法是在裂纹处使用热熔胶进行多点定位,再将热熔胶注入裂缝内并固化。除了直接粘接法外,修复时针对缝隙较宽或有缺失的破损陶器可使用灌注粘接法。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固定好需要粘接的部位,使用打样膏或是油泥将陶器缝隙的两端以及背面封实,然后将粘合剂灌注到缝隙之中,等到粘合剂凝固以后便可以将辅助物体去除。在进行灌注时应注意灌注的方法,应从较高的一端进行灌注,并及时排出空气,如果缝隙内存在空气,将会影响粘接的强度。目前进行灌注粘接时较多使用的粘合剂是环氧树脂,其具有粘接强度高、收缩膨胀率较低等特点,是文物粘接修复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3.3 残缺陶器的补配与打底
目前陶器修补所使用的材料较多,有较为单一物质的修补材料,也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修补材料,因构成物质不同,其表现的特性也就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补配材料在进行补配工作时的操作方法也不一样。在修补陶器时,应根据修复对象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对用于研究目的的陶器通常使用石膏粉作为主要的补配材料,而对于商用的陶器则使用复合材料对其进行补配。但是对于陶器的补配而言,我们首选环氧树脂,其能较大程度保持文物的原貌,补配的痕迹几乎观察不到,并且使用环氧树脂进行补配较为便捷。目前,对陶器进行补配时较多将AAA胶水作为主要的补配材料,另外在其中添加固化剂作为辅料,配比比例为2∶1。但是这种配比的缺点是,固化剂的添加将会导致补配部位黄变的速度加快。有时为了下一道打底工序的方便,还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与陶器颜色相近的矿物颜料,不过也可以在陶器补配工作后直接使用矿物颜料对其进行做色、做旧处理。
对陶瓷进行补配工作后,便可以使用腻子粉对拼接处的接缝进行补平,这个工作被称为打底。通常在调合腻子时会在其中加入附着力较好的粘合剂,如有需要还可以在其中添加与陶器颜色相近的矿物颜料,并将其调合成为填补剂。进行打底时可使用刮刀将填补剂涂抹在陶器的接缝处,待其干燥后使用细砂纸对此区域打磨,待打磨光滑再使用刮刀涂抹填补剂,然后循环此工序,直至接缝处触摸时光滑无任何阻挡感。
3.4 陶器的作色及仿釉
将陶器的颜色恢复到百分之百是不太现实的,一般作色工作是在不断的调试中进行的,以达到与文物原色较为相近的颜色。首先,我们可以从文物颜色的遮盖力、着色程度、粒度、颜色的比重、纹路的分散程度,以及从光、温度、酸碱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制订较为可行的方案。陶器修复时不使用染料,主要使用稀释剂调合后的颜料,将颜料的颜色调制成和陶器一致后用工具进行上色,然后再进行做旧处理。依据颜料的属性可将颜料分为以矿物质为主的无机颜料以及以植物作为原料的有机颜料,此外还有一种人工合成的丙烯颜料,其是由颜料粉和丙烯乳液按一定比例制成。
由于无机颜料是由纯天然的矿物制作而成的,其中含有较多的矿物元素,其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受光、温度、湿度等影响,不易变色。有机颜料主要是依靠添加的胶黏剂或者成膜物质将颜料附着在物体的表面,有些则是混合在物体之中使物体进行着色,其在受光、温度、湿度影响等方面不如无机颜料。丙烯颜料可被水稀释,且干燥快,当颜料干燥后着色层便不再具有可溶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并会形成隔水膜,且无任何的吸污现象。所以在理论上来说,丙烯颜料具有不易变色、不易发生黄变等特性,是陶器作色修复的首要选择。
完成对陶器的作色工作后,虽然陶器表面具有和原来一致的颜色、纹饰,但是一些陶器修复后的区域表面缺少釉质感,此时则需要对陶器进行上釉罩光。修复时釉色的配制和作色中的调色方式基本相同。对于色泽较好、釉质感较强的调料应增加基料的配比,反之则应该减少基料的配比,增加颜料的比重。在进行釉面的仿制工作时,是以陶器的上釉层最薄、亮度最高区域作为基准点,在打底后的區域将涂料的亮度降低、彩色度提升。进行修复仿釉工作时,针对修复陶器的不同类型可使用笔涂或喷枪进行上釉。陶器上釉过后需要对修复部位进行做旧处理,具体做法根据不同部位的要求有所区别,主要目的是使其外观达到与原陶器一致。
4 陶器的保管
对修复后的陶器进行陈列保管时,保存环境温度保持在18~25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灯光的照度保持在300勒克斯以内。在特殊环境下出土的陶器还应进行单独的储存,比如常年浸泡在水里的陶器,由于其本身的含水率较大,因此储存环境的湿度应高于60%。此外,储存环境的温度变化较大也会对陶器带来极大的损伤,特别是经过修复处理后的陶器,修复材料很可能受温湿度、光照的影响,发生黄变、粘接力降低现象。所以,修复后的陶器的储存条件应该比未进行修复的陶器更加严格。
5 小结
总之,从对每件陶器的观察分析,到通过多个工作流程对陶器进行修复和保护,不能忽略其中每一个必要环节。整个过程中随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多年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灵感才能解决。修复和保护的陶器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操作任务,而且涉及到知识的结合,以及历史、艺术、绘画、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体会。
参考文献
[1]赵振茂,赵玉中.古代陶器的传统修复技术[J].文物,1996(2):73-77.
[2]杨植震,俞蕙,姜楠.铁红哈巴粉的化学分析和在古陶修复中的应用[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杨立强.对陶质文物保护技术的基本认识[J].文物世界,2013(3):78-80.
[4]杨小琢.浅谈馆藏陶器的保护与修复[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金辉.浅析出土彩绘陶器的清洗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32-35.
[6]陈海.古代陶器修补材料及其相关问题浅议[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3(2):94-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39862.htm